各类文化活动安排!深圳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关炜瀛
2022-05-26 08:56

文化,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文明,是一种社会积淀、一种城市气质,正夯实城市的幸福之基、塑造城市的精神之源。当前,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正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加快推进高质量文化建设,持续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座城市的文明水平和文化气质,正汇聚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能。

图为市民在中心书城购书。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软硬件”结合保证高品质文化供给

今年初,市民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大书店,均可领到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编印的《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引2022》,其中收录了深圳各类文化设施及2022年各类文化活动的详细资讯。它如同一本市民文化生活指南,将深圳人一年的文化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

今年5月中旬,福田区公共文化进商圈之“舞彩缤纷”福田区舞协文艺演出活动在福田区深业上城小镇东广场华丽上演。芭蕾、现当代舞、国标舞……多元舞种融合碰撞,为休闲购物的市民呈现一场触手可及的艺术盛会。

而具体到每个周末,深圳音乐厅品牌公益演出“美丽星期天”已长情陪伴鹏城市民十五载。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全免费公益项目,市民只需提前预约即可入场,领略国内众多优秀艺术家风姿,该活动以讲演结合的形式,不断提升着鹏城市民的艺术鉴赏水平。

在深圳,市民与文化的距离很近。而人们也越来越体会到,这里的公益文化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市民享受的文化福利也越来越丰厚。

近年来,深圳涌现出许多新型特色文化空间。“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城市书房”“书香民宿”……它们集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手段于一体,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灯塔图书馆”“听海图书馆”结合山海景观,以颜值高、服务优深受市民喜爱;位于星级酒店、旅游民宿、公园场所等处的“粤书吧”,更是优化了市民游客的文化体验。

截至2021年底,全市(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建成区级以上文化馆10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4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63个,街道、社区两级覆盖率均达到100%;建成公共图书馆733家,其中市级馆3家,区级馆9家,街道及以下基层图书馆(室)721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306个,已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初步构筑起“十分钟文化圈”。

在2022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视频会议上,公布了“2020年度广东省地市、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深圳市在全省21个地市排名第一。深圳市罗湖区在全省122个县(市、区)排名第一。近年来,深圳致力于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用创新思路与扎实举措,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借助于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深圳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组织各区文化部门举办区级品牌文化活动和文化民生微实事,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此外,深圳还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例如,推出了“图书馆之城”读者个人信用分和阅读积分抵销滞纳金制度,首推读者上线“深图视听”读者活动库,打造了“云上图书馆·码上阅读”“数字阅读馆”等数字阅读推广品牌,全市110余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率先推出电子图书阅读服务。各级文化场馆实现了无人值守、线上预约、活动直播、图书推荐等服务场景,“数字文化馆”“图书馆之城”“圳精彩”、各区“文体通”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着文化便利。

不仅如此,深圳还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了国有文艺院团公益演出惠民力度,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新项目。深圳交响乐团、深圳舞剧院等专业院团得以定期、长期走进基层,让更广泛的市民群体共享高雅艺术之美。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全市有各类体育设施22093个,“一键预约”平台可轻松体验城市的文体活动……丰富多样的基层文化设施,正在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文明创建常态长效,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今年3月,中央文明办公布了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深圳在30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二,再次获得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这一优秀答卷彰显深圳社会文明程度,也是属于全体深圳市民的荣誉。

近年来,深圳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高标准谋划、高规格部署、高水平推进,注重常态长效,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力求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经过两千万深圳人的同心协力,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文明建设成效有目共睹。

文明风尚处处显。城市街头,市民驾车、骑车、乘车、行路自觉遵守法规秩序;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越来越干净整洁;在城中村,占道经营、乱堆乱放、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乱停放的现象逐渐减少……各区各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日常巡查,及时督促整改,以多项有效举措改进短板,并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文明建设常态长效。

公共交通工具“让座率”100%、对待陌生人询问“热情值”100%——今年2月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市公共文明指数显示,人际交往指数两项得分均为满分,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深圳市民自觉为有需要的群体让座,在公共场所友善对待他人、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询问,两个100%彰显深圳市民文明素养。

文明意识人人优。公共文明呈现的“面子”,来自市民文明自觉的“里子”。“上车就系安全带的一定是深圳来的”,这句一度在互联网上热传的调侃,从侧面反映了深圳市民高水准的交通文明素养。提升市民各项文明素养,在深圳有着具体的“路线图”和“施工表”。去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纲要(2021—2025年)》,深化“修心”“养德”“守法”“尚智”“崇文”“健体”六大行动,并将其分解为61个工作指标和23项重点项目。

培育文明意识,形成文明自觉,离不开规则约束。2021年3月,经过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正式施行;同年4月,深圳首推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首次发布3个年度文明行为规范实施主题,以及包含11项具体治理内容的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将文明行为要求从道德“软约束”变成法律“硬约束”。

文明践行常常有。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文明实践,用奉献精神为深圳注入了文明力量。在十字路口,交通文明志愿者引导行人耐心等待绿灯亮后通行;在住宅小区垃圾投放站点,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在家附近的小河,护河志愿者日常巡河保证河道清洁……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深圳志愿者描绘着文明风景。在疫情防控战中,许许多多普通市民挺身而出,自发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在面向全社会的志愿者招募令发出三小时后,文内所附的十个志愿者群全部“爆满”。抗疫期间展现的文明力量直抵人心。

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在文明创建中砥砺前行的深圳,正在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朝着这颗文明城市桂冠上的亮丽明珠迈进。

(原标题《深圳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 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关炜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