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遇上溶血黄疸,深圳二院新生儿科上演生死时速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二院
2021-06-02 17:57
摘要

我国99%以上的人是RH阳性血型,极少数人是RH阴性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熊猫血”。

血液为身体组织器官带来充足的营养,是生命的源泉,基因的延续,我国99%以上的人是RH阳性血型,极少数人是RH阴性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熊猫血”,顾名思义,非常之罕见珍贵。“熊猫血”妈妈生了非“熊猫血”的宝宝,对我们新生儿医护来说,这就是吹响了战斗的集结号。

5月27日20时许,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迎来一位2750g的小天使,由一位“熊猫血”母亲所生。与别的新生儿红润的肤色不同,宝宝一出生,全身上下就呈现苍黄的肤色,紧急送入新生儿科抢救。

经化验,宝宝胆红素124umol/L,远远高于参考值上限8.5 umol/L,而血色素只有82g/L,仅为正常新生儿血色素的一半,原因来自极凶险的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即宝宝和妈妈的血型不相同而引发的溶血。贫血、溶血会引发机体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黄疸、酸中毒、心衰等,而过高的胆红素更是会给尚未发育完善的神经系统带来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新生儿科的值班医生和护士争分夺秒,立即完善相关检查,同时给予多面蓝光退黄、丙种球蛋白阻断溶血等治疗。经过4小时的积极治疗,动态监测患儿血红蛋白较前降低,总胆红素较前上升,提示光疗无效,需立即予换血治疗。

换血术可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高风险操作,更面临难题——患儿需要的是稀有血型制品,得益于强大的输血科,送来了本市血液中心仅有的一份“熊猫血”,并特别为红细胞做了洗涤处理,将再次溶血的风险大大降低。

全体医护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蔡茵莎副主任医师和赵俊文护士长立刻赶到科室参加抢救,与陈传贵主任沟通病情,讨论方案,对病人进行全方位评估,制定严密的换血方案,指导张仲元医生、宋景宇医生、王丽医生一起换血治疗术。赵俊文护士长参与过新生儿科每一位换血病人的操作,有她在,大家都感到安心。

这次换血治疗选用浓缩并且经过洗涤后的“熊猫血”红细胞与筛选过的血浆,按比例混合后进行部分换血,在纠正紊乱内环境基础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要注意内环境稳定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换血必须同步、等量,需要2小时持续匀速的人机配合,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反应、生命体征及各项生化指标,并严防血栓形成。

经过团队的紧张有序配合,终于在 5月28日04时20分,换血术顺利完成。深夜,新生儿科灯火通明,从夜幕降临到繁星隐去,我们赢得了与凶险溶血争速度的竞赛,后续,还有难关要过。

近年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救治急危重症病例数日益增多,每年救治早产儿超过200名,体重仅有620g的宝宝和胎龄仅有26+4周的超早产儿,这些成功救治,体现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精湛技术。

在白玉新主任和陈传贵主任的带领下,新生儿科医疗团队目前已开展应用亚低温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无创经皮二氧化碳监测危重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脑功能监测等新技术,护理团队已开展脐动、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关注早产儿生存质量,开展了包括发育性支持护理、袋鼠抱、口腔按摩等超早期干预手段,并在新生儿出院后,建群跟踪回访。儿科设有早产儿高危儿门诊、神经康复门诊及儿童保健门诊,为这些早产儿高危儿出院后提供优质的健康咨询、生长发育监测、脑损伤早期干预治疗以及综合康复等。

依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其为“广东省产前诊断中心”、“深圳市产科质量控制中心”、“深圳市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及产前诊断中心”,“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出生缺陷控制与危重孕产妇诊治中心”,影响力辐射全市及周边地区,危重新生儿比例高,产科及新生儿科联手,在持续提高深圳市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及产科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开展产前与新生儿遗传性疾病临床筛查与研究等方面,二院儿科的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技术和辛勤的付出,挽救了一个个折翼天使,并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给家庭带去幸福希望。


(原标题《熊猫血遇上溶血黄疸,深圳二院新生儿科上演生死时速》)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王雯,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二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