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38期【散文】蔡秀文 | 家是天堂

2016-08-11 21:38
摘要

和朋友在一起,我最怕听的字眼是“回家”。当然,这个“回家”是指回父母的家,因为,我早已无“家”可回了。


家是天堂

作者 蔡秀文 朗诵 蓝予


和朋友在一起,我最怕听的字眼是“回家”。当然,这个“回家”是指回父母的家,因为,我早已无“家”可回了。

我是真真的少小离家,12岁那年,父亲调到了一个深山中的林场做场长,那里只有初小,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我只有到离家30华里的林业局中心小学去住校。小小的女孩,离开了父母的呵护,那想爸想妈的凄惶心情是成年人难以体味的。刚住校的第一个学期,听老师讲课时我常常溜号,想着母亲、父亲、弟弟妹妹,当那一张张世界上最亲爱的脸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走过时,泪水便模糊了我的双眸……


那时候,每个周日的回家便成了我的节日。说来可气,那载我们回家的火车偏偏是凌晨3点的,宿舍又没有闹钟,小孩子不可能自动醒来,为了不误火车点,我们家住同一个林场的同学只好轮流值班。有一次,一位男生在值最后一班时居然坐着一觉睡到了天亮,没回去家的我们个个气急败坏。

青年时我到了外省工作,离家有10个小时的车程,中间还要换车一次。可这并没有挡住我回家的脚步,那时我每逢五一、十一、春节必定回家。火车到达家乡的车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弟弟妹妹们早早地在月台上候着,一下车,即被热烈的臂膀紧紧拥抱,兴奋异常地走回家,父亲母亲都站在庭院中,他们展开的笑容,让游子温暖到极致。


在家的日子,就是在天堂里漫步。母亲在厨房里忙碌,那香喷喷的饭菜,是积攒的亲情;母亲在花园里走过,花儿都会在温暖的空气中绽开一片红光。父亲在餐桌旁开怀畅饮,满怀爱意地数落着我大大小小的毛病。弟弟妹妹们喜欢拉我到野外,在丛林的晨光或夕照中,叙说那如烟如诗的往事,我们的笑语同溪水一样潺潺啊!


1989年初,我离家的脚步又走到了渤海之滨,告别家乡那天,不经意中,我突然发现父亲的鬓发花白了,我的心猝然一紧,英姿勃发的父亲怎就老了呢?哦,我心中那猝然一紧就是心灵感应呀,一个星期不到,我那身体健康,疾走如飞的父亲突患脑出血去世,前后只有几个小时。他就那样斩钉截铁地走了,那一双关注我的眼睛骤然永远不再注视我了……

家的一角塌了,但坚强的母亲支撑起一切,家里的那盏灯,依然明亮着、辉煌着。在渤海之滨生活的我,每年雷打不动地回家一次。那时候,最怕的是返程时刻,我走出了家的庭院,母亲却久久地站在大门口,泪眼模糊地目送着我的背影,我不敢回头,心里是撕心裂肺的痛楚。经历了人生许多的凄伤,我知道我和母亲总有一次是最后的离别,我只希望能来迟一些、再来迟一些。常常异想天开,希望母亲能高寿,到时候,我愿陪母亲一同归去,做她永远的女儿,就是死而无憾了。


不惑之年之后,生命中隐秘的召唤又让我奔向深圳,虽然,我孓然一身,但并不哀伤,我知道我永恒的家园是母亲。因此,跨越万水千山,那故乡的绮丽最使我动情;经历人海沧桑,明白母亲的深爱是最实在的依傍。

我在南方,母亲在北方,我们相互遥望,望老了母亲,望老了我。1999年的初秋,我和母亲的告别真成了最后的诀别,同样身体尚健的母亲在一个月圆的日子匆匆走向了永恒,我实实在在地成了一名孤儿了……

我就这样走在回家的路上,由青丝到白发。在回家的路上,与父亲永别,与母亲永别,与生命中最深的亲情永别。想起回家的路,已成隔世……

(以上图片蓝予提供)


作者简介

蔡


蔡秀文,女,内蒙古人,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多年。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市福田区作协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集《微笑的情怀》、《没有翅膀的飞翔》、《万水千山总是情》、《秀庐漫笔》;报告文学集《大爱辉煌》等。曾获“精品工程奖”、深圳新闻奖、广东省报纸副刊奖、全国报纸副刊一等奖、“华夏情全国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二等奖、“第四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二等奖等,荣获2015年度“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称号。数篇作品被报刊转载或入选各种文学选本。


以上内容 总监:詹婉容  朗诵 、编辑:王惠平  编发:读特APP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你们的转发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