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的首次尝试,到一项项纪录的刷新,这届全运会确实给人留下了不同以往的印象。在“变”与“不变”的对照中,回望十五运会,有太多值得我们铭记的地方。

最突出的变化,是赛事“格局”的打开。这是史上第一次同时在粤港澳三地举办的跨境全运会。大家真正见到“湾区一盘棋”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呈现。从无感通关,到医疗保障,再到志愿者系统,各个环节在磨合中顺畅实现办赛标准统一、协同调度统一。比赛选手感叹场上场下的参赛便捷,观赛市民也体验到跨境通行效率的提升。
科技的融入,则让这届全运会明显更“聪明”。场内有智慧场馆系统能根据实时人流自动调度空调、照明;场外,机器人“炫酷”巡场,让引导安保更具科技范。可以看到,十五运会中的科技元素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地提升了市民的观赛体验和赛事运行效率,让体育更亲近、更易触达。

开闭幕式的风格变化,也被不少观众提到。一改传统“宏大叙事+集体呈现”的老旧套路,更强调青年视角、城市气质与科技语言的融合。事实证明,让观众觉得“有共鸣”的仪式不单在于“观看”,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创意实践。
然而,在这些变化背后,全运会的“不变”内核依然清晰——体育的传承与人心的力量。
不用“大拆大建”依然焕然一新,旧瓶新酒式场馆建设也是传承的另一种方式。那些见证过无数激烈对决的老场馆,经过绿色化、数字化、智慧化升级,在十五运会上以全新面貌回归。新老变革之间,体育遗产真正融入城市日常。

体育与城市的发展共振写在服务市民体育生活的日常中,三地联动办赛更长远的价值恰是如此。跨境办赛既能带动青少年体育在更大范围交流互学,也让全民运动的氛围进一步扩散。短暂讲完的赛场故事,将在长久的未来以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方式续写下去。
最让人记住的,依然是运动员本身。13岁的于子迪、15岁的柯沁沁、16岁的陈妤颉……突破前辈纪录,在关键场次顶住压力,中国体育“后浪”的宣言是“亮相即是主角”。而如刘虹、苏炳添、巩立姣等一批战至谢幕的老将,则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体育最打动人的部分——不是金牌,而是坚持与热爱。

盛会帷幕已落,但它留下的,是一条更高起点上的体育发展之路。这条路上,有“变”的勇气与创新,也有“不变”的坚守和传承。它让人相信,体育的舞台可以更开放,城市的协同可以更紧密,而体育精神的接力也会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
(本文图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