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十五运会的大幕缓缓落下。这场由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全运盛会,以其独特的“融合”底色,绘就了一幅动人的湾区新画卷。
在盛会开幕前的大半个月,我就关注相关赛事组织、筹备及进行的情况,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湾区的融合之力、融合之道、融合之果。
十五运会的湾区融合,远非审视地理的拼接那么简单,更要看到土壤下面的根茎相连。这就像观察一株蓬勃生长的榕树,我们不仅要看到气根与主干的交织成树,更应感知其下养分与水脉的无声贯通。

资源之融
十五运会的足迹遍布粤港澳十九城,其规模之广,史无前例。香港的成熟国际赛馆、澳门的特色场地与广东的大型综合设施完美互补,共同构成了“十五运会场馆群”。
面对这种分散,我曾想——3地19城105个场馆,千百个细节,如何拧成一股绳?直到感知到那张连通粤港澳的电子调度屏,才恍然大悟——资源之融,早已悄然汇成一个活力澎湃的场域。
更令我惊叹的,是那些赛场之外、我们普通人看不见的融合。香港为广东赛区提供的专业马术器材,赛后将直接移交澳门基层体育协会使用,悄然构建起资源的“循环生态”;而通过“前置仓+智慧物流”建立的统一物资调配中心,更让各类赛事物资在三地间高效流转。
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从志愿者服务到后勤保障,三地打破了“你的、我的”界限,进入了“我们的”新阶段。
它实实在在地展示着,“湾区一家亲”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所有人皆可触摸的现实。

规则之融
当公路自行车队连续经过珠海情侣路、澳门大桥、港珠澳大桥、香港迪士尼乐园等地标,串联起粤港澳三地风光;当马拉松选手途经深圳湾口岸、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科技园等深圳地标,并无感跨境跑进香港街巷,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
反正我是真的学到了,它打破了我脑子里一城一赛事的固有认知,原来同一场比赛还可以这样融合,原来跨境融合还可以是这种方式。
即便地域有别,可规则之融,却让同一种情愫、同一种精神无缝流动。
可以说,从“两地两检”的停顿,到“一地两检”的提速,再到跨境赛事中“无感通关”的行云流水,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象征着壁垒的消融,让湾区人的身份认同超越了繁琐的程序。
我不得不慨叹,原来融合的深处,是规则与标准的对话与共识。

人心之融
有了规则之融,人心才更容易互融互通,毕竟“见面三分情”。规则的打破,使得“面对面”变得更容易时,人心之融也就来了。
这里有个最好的注脚,就是全运会羽毛球赛场上,三位香港警务人员下班后便匆匆过关来到深圳观赛,看完比赛,又兴致勃勃返回香港,其中一名警务人员还说他每个月都来深圳“逛吃”一下,发型也在深圳做,还用内地的各种APP,“港深一日生活圈”一下子具象化了。
全运会的7秒无感通关、三地共襄一场盛宴,共在同一韵律上脉动的融合实践,进一步让“一小时生活圈”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深圳的早餐、香港的午茶、澳门的夜景,成为同一张日程表上的选项。这种生活空间的融合,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认知——“跨境”原来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道界限。
真的好感动于这种链接。真正的融合,就是发生在生活的烟火气里,发生在共同的情感认同中。而且,这种融合在十五运会赛场上也随处可见。
比如,全运会上龙舟赛粤港澳联队的“同舟共济”、男篮赛后“湾区一家亲”的温馨合影、赛场内外观众的同心助威、晋升顶流吉祥物的奋力卖萌、蓝色“小海豚”们的微笑服务……这些都在共同铸造属于“我们湾区人”的集体记忆。
体育在此成为情感的黏合剂,将三地民众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一场未散的宴席
让人惊喜地是,这种融合还将一直持续。粤港澳一家亲,不会仅止于十五运会这一关键时期。
十五运会,并非融合浪潮的起点,而是承前启后的一朵大大的浪花,它汇聚了过往的涓涓细流,终将奔向更为壮阔的潮头,激荡起“体育+健身”“体育+文旅”“体育+消费”“体育+科技”的层层涟漪。
比如,赛后55个场馆低价开放,以亲民姿态回归市民生活,让运动热情在城市每个角落延续;广州发放公园景区免费门票和优惠门票100万张,重点推广50条全运会特色旅游线路,串联全运场馆和广州地标;江门通过“茶饮文化周”接住十五运会流量,推出6条“跟着全运游江门”精品旅游线路;节能降温、智能导航等香港科创成果在全运舞台大力应用,这便是融合催生的新经济模式。
我想融合不仅是资源共享,更是优势互补、功能重构、同心共振。它推动粤港澳从三个夺目的“个体”,进化为一个血脉相通的有机生命体。它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具活力、更富温情,也更具韧性的活力大湾区。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