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期间,我每天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赛事报道。我从赛场内外许多人的故事里,看到了文明广东的模样。
双向奔赴:观众与运动员的温情共鸣
深圳光明国际马术中心,选手们骑马完成障碍跳跃,整个场馆静得能听见马蹄踏在沙地上的轻响,大家生怕惊扰了对环境敏感的马匹。当选手吴悦赛后特意走向观众席鞠躬致谢时,我想起了苏联学者利哈乔夫的那句话:“优雅风度不是繁复的规则,而是基于尊重的社会共情能力。”

深圳光明国际马术中心赛场。
这种共情,在佛山南狮自选决赛的现场更显炽热。广东中联黄飞鸿队选手从梅花桩失足跌落的瞬间,全场没有哗然,反而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迅速连成一片。而全红婵伤愈复出的跳水赛场,漫天飘落的乌龟玩偶与她灿烂的笑容,更让我看见:观众的热忱不分胜负,运动员的拼搏也从不只是为了名次,运动员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让体育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微光成河:志愿者“小海豚”的默默坚守

志愿者在赛场忙碌。
华南农大大二学生王子玟,是十五运会开幕式志愿者。她为了学会暖场环节的手势舞,曾独自面对广东奥体中心空荡荡的座位席训练,这一幕被观众拍摄上传,引起网友纷纷点赞。和场上竞技的运动员相比,被称为“小海豚”的志愿者往往离镜头很远,但他们的付出对于一场盛会来说同样重要。
“看到赛事顺利推进,选手专注比赛,我们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这是在FOP(比赛场地)区服务的“小海豚”志愿者陈子涛的一番话。记者曾在深圳U20男足决赛前,撞见他和其他几位志愿者在场地工作,连球员通道的地毯边角他们都要用力抚平,让人们读懂了“专业”二字的分量。
在中山大学就读的澳门学生黄俊瀚,负责港澳观众区服务时,偶遇中学同窗。“看台上是同学,身边是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伙伴,我们都因全运相聚。”黄俊瀚说。
是的,大家都因全运会而相约、相聚,志愿服务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同行。在粤港澳三地,近5万名“小海豚”志愿者的微光,最终汇聚成了照亮全运会的温暖星河。
细致全面:工作人员的暖心守护
一名羽毛球运动员训练后发现遗失了自己的纪念款球拍。负责赛事安保的深圳民警郑中明,接到求助后一边安抚运动员情绪,一边迅速协调场馆安保团队展开排查,并和可能错拿球拍的人员逐一沟通核实,很快找到了球拍。当运动员握着失而复得的球拍连连道谢时,郑中明则摆摆手笑着回应,继续投入现场值守。
保障盛会安全、顺畅,是工作人员的责任。这份责任,在十五运会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在跨境马拉松的赛道上空,人们看到了壮观的无人机群,和地面交警协同守护着运动员们。而在深圳欢乐剧场周边的水域,公安和海警、海事等部门布设的三道防线,更让人体会到保障方案的用心和细心。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赛场内的“机器狗勤务队”。这些四足机器人快速转运标枪、铁饼等器材,大幅提升赛事效率。随着各种“黑科技”的出现,“工作人员”这个词汇的外延也变大了。

机器狗在运送标枪。 新华社发
从赛事安保到技术支持,从医疗服务到后勤保障,各方工作人员全面细致的服务,让体育嘉年华的顺利进行有了稳稳的后盾。
回眸十五运会,那些浸润着温暖、善意与尊重的瞬间,已然定格成动人风景。各方互相尊重、彼此配合,共铸全运精彩,也为文明广东写下崭新注脚。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