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 理论周刊

任恒 阳欣辰
10: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特区人披荆斩棘,拼搏奋斗,在“杀出一条血路”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特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特区精神是激励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精神力量,其丰富的内容构成和独特的价值蕴含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赋予思政教育更鲜明的时代性。

特区精神的深刻内涵

特区精神集中体现了经济特区建设者笃行实干的务实品格和开放创新的盎然风采,彰显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敢闯敢试”关键在“敢”,敢于破局求新,是特区精神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深圳敲响了新中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或是珠海举行首届科技进步奖励大会作为中国奖励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又或是海南提出的“洋浦模式”引进外资实行保税区的管理模式,无一不彰显了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经济特区正是在无数个“第一次”中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拓宽了社会主义体制创新的边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生动诠释了 “敢闯敢试”的深刻内涵。

“敢为人先”强调创新品质与无畏担当,关键在“先”,是特区精神的引擎旗帜。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先行一步,为其他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明标定向。从无到有的特区建设过程锻造了“敢为人先”的昂扬魄力,更让这一精神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精神旗帜。

“埋头苦干”为特区建设厚植务实底色,关键在“干”,是特区精神的坚强基石。“埋头”意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苦干”则指不辞辛劳,下硬功夫。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大胆创新的突破,更需要落地生根的支持。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珠海的基建实干、厦门“海岛”变“海湾”的格局突破,靠的是人民久久为功的埋头苦干,这正是特区精神不尚空谈、低调务实、持之以恒的鲜活注脚。

敢闯敢试以破局之勇为敢为人先和埋头苦干开辟道路,敢为人先以领航之标为敢闯敢试和埋头苦干锚定前行方向,埋头苦干以实干之基为二者奠定坚实根基,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特区精神的内涵意蕴。

何以必要:

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特区精神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熔铸于特区建设的生动案例中。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将抽象的思政理论在结合具体实例中落地育人,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这种“有血有肉”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培养坚守主流价值观、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开阔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将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青年一代心中埋下改革开放的种子,确保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后继有人,而且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应时代课题,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将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为思政教学注入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内涵,丰富教学内容。特区建设中涌现的生动故事构成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源头活水,使得青年在剖析每一个鲜活案例中感受到“闯”的勇气、“先”的魄力和“干”的踏实。而特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则为思政课理论教学注入坚实的理论内核,引领青年在学习理论中获得精神的浸润与思想的升华。

另一方面,将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多元体验中获得开阔视野与实践担当。“敢闯敢试”的内涵要求思政教育不仅是灌输书本上的理论,而且要在教学形式创新中赋予学生切实的参与感。通过实地研学代替部分课堂、将思政课题与特区发展相结合、邀请特区建设者走进课堂分享亲身经历与故事等多种形式,增进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特区精神背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大背景,使青年学子在理解“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中提升认知格局与理论视野。

何以可能:

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思政课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历史重任及时代使命。

首先,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将特区故事系统化融入思政教材,推动特色内容与主干体系的深入融合与贯通。特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系列标志性的事迹与成果,构成了高校思政教学的鲜活案例,高校可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及思政课程。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利用地理优势,邀请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见证者讲述“深圳故事”,同时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圳案例100篇》、《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等校本教材;暨南大学打造开设《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特区高校可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本地特区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与脚下的热土紧密相连。

其次,创新教学形式,推动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通过组织参观深圳党史馆、改革开放展览馆等实地场馆,使学生能亲眼见证经济特区初创时的艰苦条件、建设者使用过的工具等,从而深化其对特区精神“埋头苦干”内核的认识。此外,可在校园内开展特区相关主题活动与课题,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调研,让学生走进企业、社区,与创业者和基层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在了解实情、总结经验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同时,高校可打造“特区文化节”,通过演绎特区故事情景剧、排练特区主题诗朗诵等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将特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应着力强化特区精神研究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引导者与直接践行者,也是阐释与传承时代精神的重要力量。可组织思政教师走进特区企业、展馆等,与特区建设者座谈,获取一手教学素材,同时,邀请研究特区主题的专家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理论培养与观点探讨,确保思政教师熟知特区建设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与成就,并在解读改革开放史与特区建设史中深化对特区精神的研究与理解,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思政教师应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将特区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找出研究成果与教材各章节相契合的理论接口,在授课过程中嵌入学术观点和理论结晶,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新时代如何将特区精神融入自身成长,鼓励学生投身特区建设实践,在时代浪潮中实现青春价值。

(本文受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及资源库建设研究”资助)

(作者分别为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改革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任恒 阳欣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