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针对性吸引力 提升高校思政课成效 | 理论周刊

吕宏山 彭邦凯 朱晗睿
02-10 07: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 提要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在成效,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乎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从系统明确教育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针对性与吸引力,是发挥高校思政课作用的必然手段、重要支撑,两者和谐统一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在成效,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乎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面临的现存问题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重点内容,聚焦学生困惑,精细滴灌,精准育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就是要通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思政课的亲近感。当前,高校思政课在二者上的效果不足。

一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传授知识、增强能力与铸魂育人等方面的综合性目标把握上仍有不少的提升空间。同时,高校思政课内容侧重于理论学习和政策宣传,往往做不到全面及时回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也因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消极文化的影响,个别学生认为思政课“假、大、空”,以或功利、或轻视的态度学习思政课。因此,如何系统把握思政课教学目标,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消除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二是教学方式不够合理。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更大限度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释放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力。现代教学强调体验感和参与感,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多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程内容生硬刻板,未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而且,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引入新兴技术的机会,埋没思政课具有高度实践性、互动性特征所带来的优势,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是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往往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条件和资源配置上却不及其他学科,导致个别教师缺乏充分的时间和资源投入课程改革。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相对传统,缺乏有效的引导策略和沟通技巧,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的意识能力不足,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提升高校思政课针对性与吸引力的现实路径

针对性与吸引力是影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喜爱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提升高校思政课针对性与吸引力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遵循。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可持续发展。

一是系统明确教育目标。高校思政课应综合系统地明确引领与培育学生正向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与认同党和国家政策、提升学生相关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与主要任务,从而有方向性、针对性地推进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当代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相连接,使学生了解思政课的本质与使命,提升学生认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总之,高校思政课应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更好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为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和高尚情操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内容以抽象的理论和政策为主,这要求教学应运用专业知识、日常性语言等对理论和政策进行通俗易懂的诠释与解读。为此,高校思政课应打破传统的单向讲授模式,增设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互动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一步的,通过知识具象化和情感沟通的方式,采取专题授课、引入案例或媒体资源、校外实践等多种手段或途径,把“课堂主渠道”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较好实现思政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作用,达到让抽象的授课内容鲜活起来的效果。

三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加深教师理论功底,使教师在“教”之余,不断“学”,从而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与专业水平。其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其驾驭教材、讲好知识、融入时事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教师应重点推进教学内容设计,做好二十大精神同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的融合。再次,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促使其修炼人格魅力,从而使高校思政课富有感染力。最后,建立健全优秀教学成果的评估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上,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研究”(23VSZ002);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1ZDMY08)的阶段性成果】

(吕宏山: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邦凯: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朱晗睿: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吕宏山 彭邦凯 朱晗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