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社会大课堂 上好“行走的思政课”丨理论周刊

叶亢
03-31 08:04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提 要


“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创新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践体验、情境浸润和行动参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与时代发展的鼓点同频共振,不断探索创新适应时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创新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践体验、情境浸润和行动参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价值认同。

深圳大学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开展“双百行动”校地共建,带领学生前往陆丰调研,探索历史文化遗迹、挖掘非遗文化内涵、领略海洋文化魅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高田野调查能力,不断提高课堂的专业性与互动性,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富有创新性,深受学生喜爱的“行走的思政课”。

赓续红色基因的“行走的思政课”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陆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将红色文化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方法。

从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到英勇无畏的武装斗争,陆丰的红色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碣石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铭记着南昌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二师后的战斗历程,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仰,为革命事业奉献出宝贵生命,在这里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在金厢红色文化馆,学生重温入团誓词,共唱共青团团歌,瞻仰周恩来同志渡海处纪念碑,感悟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

学生们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在老师讲授中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农民运动杰出领袖彭湃,带领人们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陆丰儿女;彭湃之子彭士禄,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在艰难的成长环境中,继承先辈遗志,为我国核能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这些红色遗迹和英雄人物,构成了陆丰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充分挖掘陆丰红色文化内涵,积极推动陆丰红色文化与学生实践的深度融合,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革命先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传承非遗文化的“行走的思政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陆丰市甲子镇是“双百行动”校地共建项目中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2024年,深圳大学师生多次前往甲子镇开展非遗调研活动,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受非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师生结合深圳大学思政相关课题,运用社会实践资源,对非遗文化进行学术性研究,深入调研陆丰甲子镇英歌舞、贝雕、鱼丸、高架荡秋千、蔡莫派武术,了解其缘起、历史发展、传承方式、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在传承人指导下学习英歌舞的动作,初步学习甲子贝雕的制作工艺。老师带领学生走进非遗现场,促进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在调研过程中,深挖非遗文化价值,寻找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对甲子镇非遗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非遗进校园”、创建非遗文化IP、打造文创产品等可行方案,推动非遗的传承保护。

扎根当地历史的“行走的思政课”

陆丰的甲子港地区以丰富的渔产、迷人的风景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当地的渔民以船为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从甲子港的渔民群体入手,了解渔民故事,挖掘蕴藏在日常劳作与民俗仪式中的海洋文化基因。

在甲子镇的调研中,学生们近距离接触渔业管理,研究乡村特色经济发展。从古老的渔业生产习俗到独特的海洋文化,从别具一格的渔家建筑到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活动,都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李氏宗祠思敬堂、范氏宗祠衍庆堂,研究宗族体系与地方社会关系。在享德堂,研究祠堂建制与明清海陆丰传统文化。在调研活动中,得以窥探曾经的甲子镇风貌,以史为鉴,寻找适宜陆丰甲子镇发展的新路径。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与陆丰市甲子镇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以项目为导向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前期培养学生文字写作、寻找文献资料等能力,以夯实调研基础,实践过程设置“问题导向”任务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实践后期组织汇报并撰写项目报告,引导学生从理论认知上升到行动实践。通过将实践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体系,构建“理论+实践”“认知+行动”的育人新范式,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

运用思政小课堂传授新思想新理论,在实践大课堂中让学生观察与思考。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破解“实践形式化”“思政表面化”难题,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进一步拓展“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方协同体系,政府部门提供支持,高校优化课程设计,社会机构开放实践场景,学生主动参与价值创造,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深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基于历史研究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23SZ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院长助理、历史系副主任)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叶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