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深圳”第二场圆满落幕,胡野秋与市民共探“落脚之地”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铭
10: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19日下午,第26届深圳读书月重点主题活动“解码地名文脉,走读深圳记忆”第二场如期举行。本场活动继续以走读街巷的方式,由学者带队,以“文脉·深圳”丛书为指南,带领市民用脚步去丈量和“阅读”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带着他的新书《落脚之地》,与市民读者一起,从烟火气十足的巴登街出发,一路行至开阔宁静的梅林水库,在步履不停中,完成了一场“可走可读”的城市探索。

本次活动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主办,深圳报业集团承办,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执行,南园街道办事处、梅林街道办事处等共同协办。

在行走中感悟:从街巷烟火到山水相逢

巴登街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成为本次走读的起点。沿着巴登街路慢慢走,走进南园街道非遗主题图书馆,里面陈列了许多非遗手工艺品,这些不仅是南园街区的集体记忆,更是移民们从故乡带来的根脉,在深圳的烟火中重新抽枝发芽。

在上步小学附近,一堵雕刻着胡野秋撰写的“南园赋”的大理石面文化墙,向大家讲述着巴登街的由来等地名历史故事。“原来每天路过的地方,藏着这么多没留意过的细节。”现场读者边走边拍,笑着说道。

在深圳首家24小时开放的南园街道玉田图书馆短暂停留后,大家走进福田区社会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在南园小剧场,胡野秋围绕“巴丁街名字的由来”等主题开讲,从地名变迁谈到城市记忆,从市井生活聊到社区营造。

随后,一行人来到梅林水库脚下,走进深圳市水情教育展厅了解深圳海绵城市实践案例,让更多市民了解循环用水原理等知识,推动及倡导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深入解读“落脚”与“扎根”,用脚步丈量城市

胡野秋在《落脚之地》题记中写道,“四十五年不过是历史转身的刹那,当所有漂泊的候鸟决定收拢翅膀,这些被体温焙热的地名便不再是地图的注脚,而成为移民城市的无字碑。”

“为什么是‘落脚之地’?因为深圳是一座不断有人‘落脚’的城市。”在梅林街道文化站·图书馆的分享环节,胡野秋道出书名背后的思考,“每个地名,都是一群人、一段生活的开始。走读,就是去触摸这些有温度的故事。”分享会中,胡野秋从个人的发展经历结合自己每个“落脚之地”侃侃而谈,为大家讲述自己勘探深圳地名变化的历史故事,瞬间点燃现场观众的好奇心,分享会结束后,大家纷纷围着胡野秋了解更多深圳地名变化有趣的故事。

“原来巴登街的由来有很多,比如巴灯街、巴丁街、巴墩街,这些名字都有许多不同之处。”今年读四年级的小学生钱梓源在完成了“走读深圳”活动后感到很开心,他了解到深圳不仅曾是一个小渔村,还有着辉煌的历史。

作为深二代、目前在中学教历史的张女士表示,她自己做博物馆研学已有8年,结合深圳的古迹、博物馆等地,她带着学生们做了上百场研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深圳的历史与底蕴。但当天的活动的形式,仍让她倍感惊喜,通过胡野秋老师结合地理与历史的走读,了解地名的演变,深圳的地名蕴含了许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故事,她从中获得许多启发。“在今后的研学活动中,我将寻找一些来深建设者参与其中,通过他们亲述历史,让历史教育这门课变得更生动、更有意义。”

在梅林街道生活20多年的陈晓楠感慨,通过当天的走读活动以及胡野秋老师的分享,了解了深圳一些地名的前世今生。让她更深入地了解和亲身感受深圳历史脉络与南粤文化、移民文化、改革开放精神的融合发展,“梅林是我的落脚之地,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她表示,通过活动,会更加关注深圳的历史,期待深圳有更好的发展。

同样来深20多年的李女士激动地表示,原来深圳一些细微的地方藏着大大的过去,通过走读活动,仿佛与深圳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深圳更多的过去。

“深圳曾经是中国很古老的一个城市,但很多人都把它当做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我写下《落脚之地》是希望深圳古老的历史被更多读者看见,提高深圳历史的能见度,‘从水里把冰山一角打捞出来’。”胡野秋坦言,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脚步丈量城区街巷,挖掘深圳的历史故事、寻城市之根,“也希望每个人在寻根的过程中,筑牢自己的根基,找准自己的方向,让未来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深圳报业出版集团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