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二十六载,时光如诗,湾区文学如星河流转,渐成南国天空一片璀璨的星图。今年十一月,一个跨越珠江口的文学约定,将深圳与澳门紧密相连。《书都·走读深圳》以2024年12月推出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特别策划为契机,邀两地文化人共赴“深澳共读之深入澳门的里子”,在书香与城韵中,探寻文化共鸣,共织未来图景。11月16日,在澳门笔会会址澳门日报大楼,《书都·走读深圳》与澳门笔会展开深情对话,一座横跨珠江的文化桥梁,正悄然架起。


续缘:再探“澳门的里子”
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书都·走读深圳》杂志以人、书、城为线索,挖掘繁华澳门背后的历史沉淀、人文艺术、文化底蕴,重磅推出《澳门的里子》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策划。
在《书都·走读深圳》的澳门25周年特刊中,一个个澳门故事的见证者相继登场。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用文学记叙澳门故事,创作《澳门的故事》《澳门岁月》《澳门儿女》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李兰妮再诉澳门记忆。欧俊轩作为澳门本土设计师,他手握多项大奖,并始终怀揣着带着澳门设计走出澳门的愿景,将脚下的路越走越远。中国现代微观历史学开创者王笛则在普通人身上收集历史的碎片,他因偶然来到澳门,在澳门大学传道授业,于澳门街头行走观察,他举起历史的显微镜,在平淡日常中窥见时代的波澜。
11月16日,《书都·走读深圳》再度走进澳门,与笔会同仁及各界文化名家共话“里子”,续写这场未完的深澳对话。

桥梁:横跨珠江口的文化约定
本次活动中,《书都·走读深圳》与《澳门笔汇》举行了签约仪式,正式携手启航。未来,双方计划推出“深澳双城”专题策划,并可能形成系列出版物。双方希望能建立长期交流机制,包括研讨会、采访、展览等多元交流,让文化的种子在两地生根发芽。


本场活动邀请到深圳作家邓一光,澳门作家组织“澳门笔会”理事长、笔会青年协会会长廖子馨,著名设计师杨子健博士,MO-DESIGN创始人及创意总监、澳门设计师协会会长周小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讲师陈铮博士,鹤湖智库秘书长、《书都·走读深圳》杂志视觉总监、著名设计师韩湛宁,澳门笔会副理事长、澳门笔会青年协会副会长关晓泉,澳门笔会青年协会理事长、《澳门笔汇》总编辑陆奥雷,澳门笔会监事、澳门笔会青年协会理事甘远来,深圳出版社副社长、《书都·走读深圳》杂志总编辑魏甫华等文化嘉宾参与对话,共同见证了两家刊物合作的起点。他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这场文化约定的推动者。

未来:读懂深澳两城的文化宝藏
现场嘉宾们畅所欲言,情思交融,他们回望澳门文学的来时路,也展望其未来的星辰大海,指出澳门文化的独特价值。深圳作家邓一光认为,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多元宗教的共存,粤语、葡萄牙语等共同组成的复杂语言图谱,以及图书馆、档案馆藏等丰富的档案与历史资料,都让澳门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澳门融合的文化实际上提供了当前文化冲突的样本。“澳门的文学从来就不是地方性的,它是世界性的。”在场嘉宾一致认为,未来的合作需要深入挖掘澳门历史、语言等独特的文化元素。
澳门笔会监事甘远来认为,“在新的阅读时代,读者更加愿意先接触一些视觉的信息,我们处在一个视觉时代。”因此,设计师需要将文字内容转化为视觉语言,在杂志设计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面子的提升交给设计师,里子的提升交给作者和编辑”。
在教育与传播方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讲师陈铮表示,“澳门目前正在向大学城发展,高校学生数量庞大,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可以加强青年的教育与文化认同,推动澳门文化研究。”
“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则提到,在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视角下看,还应强调“一国两制”下的文化多样性,“我们希望能让大湾区里11个城市都能够呈现它们原有的面貌和特色,千万不要陷入大湾区同质化的误区”。
深圳与澳门,一个是移民文化的热土,一个是海洋文明的港湾;一个兼容并包,一个中西交融。两座城,同一种精神底色。随着《书都·走读深圳》与《澳门笔汇》的持续携手,随着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我们相信,“澳门的里子”将被更多人读懂,而那深埋于城市肌理的文化宝藏,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不灭的火种。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