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由深圳出版社主办,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和书都杂志编辑部出版的《书都·走读深圳》杂志以“澳门的里子”为题,以人、书、城为线索,挖掘繁华澳门背后的历史沉淀、人文艺术和文化底蕴。
《澳门的里子——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策划》 书都杂志编辑部 著 深圳出版社 2024年12月版
《澳门的里子——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策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文化、文学、设计四个维度,以澳门本地与旁观澳门两种视角,探寻澳门这座现代之城的文化内里;第二部分为走读澳门,邀请“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以书为眼,展现“文化符号背后的风景”,以及通过书都杂志编辑部的亲身探寻,在走读城市中看到澳门的深处。
在特别策划里,读者跟随摄影师陈显耀的镜头,“参与”澳门的点滴变化,不但在高空让“天空有了眼睛”,更在街头捕捉闪耀的“澳门邻里”,记录澳门的里子。在澳门任教的历史学家王笛教授,也用他自己独特的微观视角发现澳门的里子,他在澳门教书、研究、生活,又在学生的论文、街头的商铺里“偶然”窥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平淡日常中的宏大叙事。因此,澳门大学的学生也多了一门新课程:澳门与中华文明。
“澳门是一座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现代城市。”在澳门基金会理事长吴志良眼中,这座城现代面子的背后有乡土里子。而“澳门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令人感动的人性光辉,可以为文学创作带来无限的灵感和素材。”这句话,让创作了《澳门的故事》《澳门岁月》《澳门儿女》等三部重要作品的著名作家李兰妮产生共鸣,她也因此对澳门的里子有了更深的期待。
“四百多年中西文化的交融,是澳门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漫长岁月中烙下的独特印记,仿佛被厚厚的尘埃覆盖了,没有人去留意这些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廖子馨认为,不同年代的文学、同世代不同的创作走向各有千秋,都是跟随时代的步伐摸索向前。
在澳门建筑设计师吕泽强的带领下,书都杂志编辑部沿着澳门文化局推出的“以点带线的文化观光政策”路线,从大三巴哪咤展馆,到恋爱电影馆、草堆街80号、炉石塘街鲁班先师木工艺陈列馆、同善堂历史馆、新马路德成按典当业展示馆等地,走进18-19世纪的华人聚居生活的地方。大三巴哪咤展馆让澳门独特的哪吒信仰渗透出温度;草堆街80号保留着孙中山先生在草堆街开办中西药局期间的珍贵资料;同善堂自1892年诞生至今,以“同心济世,善气迎人”为宗旨,依然活跃在公益事业中,提供免费的医疗和教育,为处在困难中的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在这本《澳门的里子——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策划》中都被浓墨重彩进行表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温静 二审 桂桐 三审 邓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