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圆满举行,其意义已远超一场体育竞赛。
42.195公里,往返深圳与香港,既是一场速度的比拼,也是一次融合的对话。这样的跨境赛事成功举办,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正如香港女子马拉松选手司徒兆殷在完赛后的感慨:“小时候我和爸妈来深圳过关要排队等很久,现在刷脸就可以了;更没想到有一天能在深圳和香港间跑个往返。”
口岸就是赛道,是本次比赛的一大看点。比赛中,运动员两次经过深圳湾口岸时,是不用停下来接受查验的,得益于深港两城协同合作。通过“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的监管模式,比赛实现了人员、车辆、物资的“无感通关”,为选手提供“丝滑”体验。在筹备过程中,深港联合指挥体系高效运作,在竞赛、安保、医疗、交通等环节实现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正像运动员一样,在大湾区“丝滑”流通。运动员跑步经过的深圳湾口岸,今年7月26日出入境旅客达19.7万人次,创2007年口岸开通以来单日客流量历史新高。比赛同一天,首辆符合“粤车南下”出境条件的广东牌车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顺利通关,标志着该项政策正式落地。大湾区互联互通不断跃上新台阶,规则机制融合不断加速,既回应了日益频繁的交流需求,也为大湾区注入了持续活力。
从跨越粤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车赛,到串联深港的跨境马拉松赛事,本届全运会以体育为媒,向全世界展示了活力大湾区的融合新风景。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