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城市的文学备忘录!“深二代”作家游利华携新书做客深圳书房

冯燕
10-23 16:56
摘要

献给城市的文学备忘录!“深二代”作家游利华携新书做客深圳书房

近日,由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去向何方?——《向深·向暖》新书分享会”在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三楼“深圳书房”举行。小说集《向深,向暖》作者游利华,深圳书房主理人费新乾,以及于爱成、廖令鹏、陈卫华、孙勇、柳琴、王建淳、冰凌花、谢龙、熊蓉、高旗等评论家、编辑、作家参加活动。

小说集《向深・向暖》收录的7个短篇和4个中篇,是从游利华二十年的创作中遴选而出,这些作品均曾发表于纯文学杂志或荣获奖项。书中人物皆生活在深圳,身份各异,面临着各自的境遇,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在这座城市里,无论是高管、白领、小老板、钟点工、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还是开创者,无一不在努力地寻找、建立与突围。

活动现场,游利华谈起这批小说创作,深有感触地说:“常常听到看到一些励志故事,实际上,是把人物扁平标签化,反观我身边的人,没有哪个不痛苦没有困惑。所以,我想更细微地,拿着放大镜,看到那些被忽略的、被偏见带歪的,被定义的部分,也就是,我想看见作为人,他们会在一个这么复杂还不断变幻的环境中,怎样反应怎样应对,又会去向何方。当然,写的过程很痛苦,担心自己的作品落入窠臼,总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点,把一件小事放大又掰碎,反复地想啊想,每次想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时,又在心里否定,不是这样的,一定还有更幽深的没有挖出来。”

谈到创作题材的选择,游利华指出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之处,城市是完全的人造之物。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在的繁华大都市,最好地体现出这一点。人借城完成自己,城有人方可变迁升华。这里头有顺从、突破、挣扎、高峰、低谷。唯有城市,才能把人的各种情感淋漓尽致地激发释放出来,甚至放大,更清楚地看清了解人本身。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爱成认为,作为“深二代”作家,游利华凭借20多年的创作积累,将自己对深圳的观察与体验集结精选为小说集《向深,向暖》中的十一篇中短篇小说。作品聚焦工程兵、钟点工、会计、打工妹、家庭主妇等普通人的生存与奋斗,揭示生活于此的人们在深圳城市建设和现代化浪潮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包括婚姻中的疏离、职场中的焦虑、身份上的迷惘,以及骨子里的坚韧等。作品风格可以归纳为移民二代(深二代)的文学书写,缝合移民的记忆与现实,兼顾物质生存与精神成长,刻画跨代际两代移民的生存真相,人物塑造多元,情感审美兼具温暖与韧性。作者不取宏大叙事,也不刻意编织特区之地的现代性奇观,而是本色描绘深圳移民历史的生动面貌。

深圳出版社主题出版部主任韩海彬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作者想通过写人,来写城市,从本质出发,重新阐释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城,相濡以沫,人如城市般复杂,城市又放大了人的特质,城市是痛苦的来源,亦是解药。”

“作为‘深二代’作家,游利华跟随父母来到深圳后一直在这座城市生活已经40年了,她的创作携带着深圳基因,40年的深圳特区生活给她的创作提供了土壤和营养。”在文艺评论家廖命鹏看来,游利华的写作风格是弥漫性的写作。她的小说如同“雾”一般,模糊、迷茫、游离,呈现出雾的弥漫性的特征,她的小说没有强烈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出发,弥漫开来。

媒体人孙勇认为,游利华的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是标题精彩,二是结构精致,三是心理描写精妙。以《化石肥》为例,这篇小说写的是普通夫妻庸常的婚姻家庭生活,故事本身见怪不怪,难言精彩,但是它标题独特、结构别出心裁,将女主人公与丈夫闹别扭的那种心理刻画得非常精微、生动,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心理化叙事的风格,让读者共鸣、共情,或者被唤醒。这是很需要功力的。

作家陈卫华认为,游利华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古诗词,当她把有诗词特质的语言,甚至小到用字用词带入小说时,她便构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形成了小说家难得的语言辨识度。通观游利华近年的创作,尤其是短篇小说,在不断拓展小说的宽度和无限可能方面,这是一种张力的体现,是要勇气和韧性的,这更是一个折磨人的漫长过程。相比快手,她每年创作的数量也许并不突出,她更愿意精雕细琢,如同琢玉,让自己的作品现完美相,现卓越相。

作家王建淳则从书名《向深,向暖》谈起:“‘向深’自不必多说,意味着深刻、深度,也同时指涉深圳这座城市,而‘向暖’在我看来不单单指温暖的感觉,而是指温暖背后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他认为,游利华是深圳这座城市当中少有的站在人这一边的作家。她成长于这座城市,拥有别人难有的经历与感悟,这是独属于她的资源。这是一个变化最为剧烈的时代,而深圳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很容易被变化所迷惑,而在深圳,这意味着,写作者都在面临被城市所淹没的困境。“而游利华是我认识的作家当中,少数几个身上有‘暖意’的作家,我想是她身上始终都有一团火苗。相比于宏大的主题与概念,她更愿意把关注点放到身边的人、平凡的人身上。她与人物有同情之理解,也有理解之同情,正是基于此,她的作品才散发出一股宽厚的暖意,这就足可以对抗这座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冰冷城市。”

作家冰凌花认为游利华的小说具有意象化特点,例如,《诗人之舟》中贯穿杜甫的诗歌与命运,折射出女性教师、作家陶苗新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斫》一文中半床琴,因一个女孩的轻生而束之高阁,又为另一个女孩的新生而重新激活。商声斫的不仅仅是古琴,而是对生命的诠释。此外,小说中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环境描写、心理刻画等,使作品呈现丰富的意象化,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并深化主题。

作家谢龙认为,游利华的作品在思想上的表达与倾向一直十分清晰和鲜明:一直关注的是善,或者说她要挖掘表达的是善。这应该是人类最需要的,也是日益缺少的。她在自己的作品里,持续向人物注入悲悯和温度,通过贴肤入骨的书写,让那些原本被视而不见的普通人真正被看见。

诗人高旗谈到,游利华的小说叙事笔触克制,一如既往关注日常生活。在深圳,每个人都具有被无限塑造的可能,何况命运的不可捉摸。游利华的小说,不提供鸡汤,不励志,不猎奇,只是客观呈现人物在城市变迁中精神的一寸寸成长。在孤独中突围,在焦虑中化解。就像深圳的植物红树一样,即使面对恶劣的成长环境,却具有异常的忍耐力和坚强的生存意志。不管如何在城市的缝隙中漂泊,终要扎下根,留下生命和灵魂的种子。

活动最后,书房主理人费新乾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深圳书房。作为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的特色馆,深圳书房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呈现、创造多彩的文学世界。为此,深圳书房将定期开展文学讲座、新书发布会、分享会与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并适时推出年度文学榜单及年度作家。

晶报记者 冯燕 通讯员 潘润华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作者:冯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