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推动近2000亿元重大基金落地,为800家企业搭起资本桥梁。
这是“深圳创投日”三年的“成绩单”,作为全国首个创投与科技联姻的节日,自2022年11月以来,深圳以每月一期的频率举办“深圳创投日”,持续为创新企业与全球资本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已成为深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亮丽名片。
打造科技创新资本新“引擎”
深圳是中国最早发展创投且最早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创投的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起,深圳就开始搭建创投机构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由此催生了深创投等机构。截至目前,深圳基金管理规模已超1.5万亿元,头部基金管理规模超5000亿元。
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透露,深圳创投在2025年累计投资近1.8万亿元的项目,其中早期投资占接近一半;“深圳创投日”以来累计投资1000多亿元,在航空航天、量子计算、未来产业上的投资增速超25%,到2024年底累计支持1.4万家企业,中小企业占比近70%。
科创债作为创新金融工具,正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6月,深圳首单民营创投机构科技创新债券成功落地,开创了科创企业融资新模式。在此次活动现场,国信证券与东方富海、力合创投等6家创投机构,以及英唐智控、菲鹏生物等科创企业又签署科创债合作协议,进一步为科技企业提供“可进可退”的融资路径。
“科创债具有融资成本低、审批效率高、资金使用灵活等显著优势,已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金融力量。”国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周靖告诉记者,此次科创债合作机制将进一步面向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展开服务。对初创期企业,将通过‘创投机构发债+基金投资’模式实现前置支持;对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通过直接发债方式满足其规模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推动技术迭代与管理优化。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深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鸣钟表示,深圳拥有342家深市上市公司,其中近五年(2020-2024年)新增87家,两项数据均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我们将持续强化与创业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携手创投机构等各市场主体建立更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超900亿元中长期基金群落地
活动现场,深圳集中发布了2025年度重大基金招引成果。此次发布的基金涵盖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基金、险资私募基金及科创种子基金群三大类别,总规模突破900亿元。
银行系AIC基金重磅落地。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370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参与。这批AIC基金将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充分发挥银行系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强的优势,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险资私募基金强势加码。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追求稳健回报的特点,是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理想“耐心资本”。此次平安资本、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海港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发布,三只大型险资私募基金成功落地深圳,总规模高达494亿元。
此外,科创种子基金群建设初具规模,持续孕育未来产业新星。深圳天使母基金携手深创投、南方科技大学、同创伟业、力合创投、时代伯乐、前海亚商等知名投资机构与高校院所联合发布成果。截至目前,已成功组建并落地27只科创种子基金,总规模达41.36亿元。该基金群致力于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整合顶尖科研资源与市场化创投力量,重点投向处于概念验证和初创期的硬科技项目,覆盖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前沿未来产业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