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潮汐湿地公园将在2025年候鸟季前焕新生态,都市中的自然课堂也将升级重启!
日前,红树林基金会(MCF)发布消息,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南山区人民政府指导,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市公园管理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青山公益专项基金支持下,将基于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理念,实施4步“焕新行动”,让深圳湾潮汐湿地生态美丽蜕变,让市民游客“走进自然,读懂自然”。
深圳湾潮汐湿地公园
对大多数深圳市民和游客而言,深圳湾公园是深圳市中心离海最近的地方——从同名地铁站出来,左侧是摇曳繁茂的红树林,右侧是嶙峋石滩、悠然水鸟与湿地滩涂,海岸线向蛇口半岛蜿蜒,“春茧”“春笋”和深圳湾大桥、深圳歌剧院等地标建筑星罗棋布,勾勒出美丽的滨海天际线。
鲜为人知的是,深圳湾公园由14个主题园组成,其中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最早在2000年开放,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也陪着市民游客走过14个春秋。位于休闲带西段的潮汐湿地公园,与日出剧场相接,背靠望海路和深圳湾口岸,总面积约2公顷,是14个主题园中唯一的湿地类型的公园,可以看到潮涨潮落的独特景观。
深圳湾潮汐湿地公园
据调查,潮汐湿地里共有真红树植物6科8种,汇集了秋茄、木榄、蜡烛果、海漆等深圳常见的本土树种,以及外来红树无瓣海桑;半红树植物有3科4种,分别为锦葵科的黄槿和杨叶肖槿、菊科的阔苞菊、唇形科的苦郎树。同时,记录常年(包括候鸟季)的鸟类有7目11科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为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为白胸翡翠;另有双齿围沙蚕、紫游螺、纹藤壶、黑荞麦蛤等底栖动物共4门16科20种,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这隐秘的“弹丸之地”中, 无瓣海桑——一种自20世纪90年代初为恢复红树林而引种至深圳湾的外来红树,以及鱼藤、田菁和银合欢等植物,正在此迅速扩张,挤压本土红树及其他陆生植物的生长空间、造成红树林湿地一定程度的退化,同时还出现了红树倒伏、积淤严重、水系连通受阻等情况,潮汐湿地的生态平衡面临考验,保护修复等工作亟待推进。
深圳湾潮汐湿地公园
为此,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多方力量,启动四步“焕新行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理念,让潮汐湿地焕发新生机——
清理行动,为本土生态“腾空间”。专业团队将精准移除无瓣海桑、银合欢等外来及有害植物,打破其对光照、空间的垄断,为本土红树“松绑”。
本土回归,让“湿地原住民”扎根。秋茄、木榄等深圳本土红树将重新种植,恢复红树林的“原乡”风貌,重塑“林-滩-水”的立体生境。
环境优化,让湿地“呼吸”更顺畅。通过疏通被淤泥堵塞的潮沟、修复水系连通性,增强潮汐动力,改善水质;同时清理有害植物,减少面源污染,让湿地重获“清新呼吸”。
功能提升,打造自然教育课堂。修缮破损栈道,增设生态友好型铺装与休憩设施,设计“红树林科普教育径”,沿途布置科普讲解牌、互动装置等,将潮汐湿地打造为深圳红树种类最齐全的科普教育基地,让市民认识红树、观察候鸟、体验潮汐、感受自然。
左侧为完成无瓣海桑清理和本土种红树复种的福田红树林湿地;右侧为仍长有无瓣海桑的湿地。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周期在2025年9月结束,赶在新一轮候鸟季到来前投用。红树林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期待通过清除外来及有害植物,助力本土红树重焕活力,重现湿地的勃勃生机,升级自然课堂,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湿地之美,打造自然保护、生态修复与都市共生共荣的‘深圳样本’。”
(图源红树林基金会)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