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香港經濟導報、“一帶一路”經濟開發與自貿園區聯盟第三期“經導圓桌會”高端沙龍在香港成功舉辦,主題為“香港經濟新引擎——北部都會區”。“經導圓桌會”作為香港經濟導報主辦的全新高端系列沙龍,旨在通過定期邀請香港政界、學界、商界人士就某一社會經濟議題進行探討,助力港府決策參考。
北部都會區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面積和未來人口約占香港整體的三分之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經濟價值,將創造大量職位提升人員收入和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旨在強化督導及推動北部都會區全面提速發展,聚焦推進北部都會區專屬法例工作、協助產業進駐企業落戶、敲定北都大學城發展策略,以及加快審批和落實土地建設項目。
參與本次圓桌會的嘉賓有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香港特區政府北部都會區咨詢委員會委員方舟,香港工業總會主席林世豪,立法會議員劉國勳,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陳迪源,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席樊熙泰。

北部都會區的成敗在於產業導入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香港特區政府北部都會區咨詢委員會委員方舟帶來了主題為“以新思維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演講。

方舟表示,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意義重大。引入深圳和大灣區資源來發展北部都會區,把北部都會區作為推動香港融入和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平臺。用好北部都會區壯大香港創科等新產業,為香港的經濟塑造新動能,並協助國家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將新界北部發展成香港的第二個都市中心,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改變經濟活動集中在維港兩岸狹長地帶的發展格局
方舟認為,當前北部都會區規劃和開發的三大問題:當前建設發展的速度難以跟上國際科技產業的變化步伐;產業發展是北部都會區成敗的關鍵,但現有產業導入機制不足;以傳統模式開發,政府資金嚴重不足。方舟強調,北部都會區的成敗在於產業導入,要避免成為幾個新市鎮加上一個放大版科學園的拼盤。因此他提出三點建議:建設新型產業園區、優化產業招商模式、工程降本增效提速。
北部都會區建設可促進產業聯動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林世豪的演講主題為“北部都會建設可促進產業聯動”。北部都會區的面積占了全港三分之一,它不止一個都會區這麼簡單,它代表了香港經濟繁榮、產業升級、深港融合等多個方面。

林世豪表示,北部都會區不僅僅是建樓這麼簡單,它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平臺。北都既是一個經濟項目,更是一場城市更新,通過這個大型的發展計劃,香港將會進一步鞏固國際創科樞紐的地位,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政府現在采用片區發展和產業優先的模式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不可以先造樓再招商的傳統思維,而是由規劃階段開始就將產業發展需求考慮進去。部分地區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產業園區公司,針對性地去招商引資。讓城市發展不再被動等待企業入駐,而是主動為產業設計配套措施。
北部都會區改變發展思維
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的演講主題為“北都發展思維變革”。劉國勳表示,政府應按最新發展和實際情況,對土地作出動態規劃,適時更新土地用途。同時土地可分期發展,每階段保留一定百分比用地作未來儲備,為日後發展戰略留白。

在改變土地發展思維方面,劉國勳認為,改變政府財政依賴賣地收入的情況,擺脫“以最高潛在價值極大化短期收入”的思維,改以土地培育產業、以產業創造長遠稅收及附加價值,將土地政策從開發工具轉型為經濟推動工具。
劉國勳表示,政府的思維轉變還體現在從監管型到促進、服務型,比如聚焦提速落實、產業進駐,為產業園區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研究把香港優勢學術領域與產業深度結合發展的路徑,適時提供土地及配套設施,專案監督辦公室加快審批等。此外,政府的思維轉變應從不幹預到拼市場。劉國勳倡議,設《北部都會區條例》,在各方面拆牆松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為北部都會區發展提供法例上的空間。根據企業需求量身定造。
北部都會區的創科脈搏與“一帶一路”的時代交響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陳迪源的演講主題為“北部都會區的創科脈搏與‘一帶一路’的時代交響”。陳迪源表示,從創科發展的角度,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特別是“創新科技地帶”的建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晰的藍圖。我認為這裏將匯聚五大核心要素:人才的匯流與培育,北部都會區獨有的產學研一體化優勢與實習生態圈,產業的集群與“隱形冠軍”的培育,資本的催化,數據的融通。

同時,陳迪源表示,北部都會區的戰略意義,遠不止於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它更是香港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嶄新平臺。北部都會區與“一帶一路”的聯動,將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首先,北部都會區是“引進來”的橋頭堡。其次,北部都會區是“走出去”的啟航港。第三,北部都會區是人才與知識的輸出地。
北部都會區發展與生態平衡
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席樊熙泰的演講主題為“北部都會發展與生態平衡”。樊熙泰表示,北部都會區在香港、在廣東省、在全國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原因就是這片土地是香港最接近內地及深圳的唯一一幅土地,因此我們必須重點之中的重點是如何利用這片土地發展與深圳共同進行樓磅式的發展,發揮香港的國際資金自由度及內地的科技及工業急速發展成果,都會區正是香港中環國際金融與全國產業的一個中轉服務地點,所以必須發揮這項重點優勢及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目標。

樊熙泰表示,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與生態平衡可以通過科學規劃、生態保護措施、產業綠色轉型等方面來實現。北部都會區在發展與生態平衡方面可積極發展低碳、環保的創新科技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減少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鼓勵企業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和節能減排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另外完善基礎設施的生態設計: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中,融入生態理念。例如,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增加公共交通,減少碳排放。在能源供應方面,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如太陽能、風能等,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