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热评|“考古人才沦为盗墓贼”令人警醒

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10-27 17:00
收录于专题:读特热评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这种白袍下的夜行者着实令人扼腕。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起历时近5年横跨11省的特大盗墓系列案,宣告侦破,追缴文物达4000余件,含100余件珍贵文物。案件侦破后,因多名嫌疑人的职业化水准高和身份特殊,引发关注。

嫌疑人李某是考古勘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非遗传承人,对汉画石像研究深入,能凭拓片辨别原石真伪;嫌疑人关某为某大型文物鉴定公司的鉴定师,对青铜器、玉器、石刻鉴定和文物修复研究水平颇高;嫌疑人刘某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队的探工。他们顶着专业光环承接官方考古项目,白天参与古墓的保护性发掘工作,夜里竟然暴力拆解盗取文物。

这种白袍下的夜行者着实令人扼腕。他们的专业知识本应是守护文物的利器,却被用于识别、盗掘、销赃的犯罪链条。这比普通盗墓行为更具破坏性,他们利用合法身份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专业能力识别文物价值,再利用行业人脉构建销赃网络,呈现出“勘探、盗掘、倒卖”全链条犯罪特征。案件中的文物交易已形成固定圈子,使用“掌眼”“支锅”“认眼”等黑话隐语交流,交易时只用现金,互不打听来历,其专业化程度令人咋舌。

“业内精英”涉案,暴露出现行文物保护体系的深层漏洞,要从制度、人文、技术等层面构建系统性防线。不仅要对民间文物公司资质从严审查;还要对参与文物保护、考古项目的所有专业人员和机构建立诚信档案,建立文物安全终身责任制;要利用技术手段对重点考古工地建立智能预警系统;也要加强对古玩市场、线上文物交易平台的监管,强力推行文物来源合法承诺制,倒逼市场走向规范;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严惩严罚,以儆效尤。

当专业知识与犯罪结合,一种产业化犯罪就更易形成,不仅犯罪规模大,犯罪也更为隐秘,其造成的历史文化损失呈几何级数增长。考古本是为了揭开历史面纱,不应成为盗墓工具;文物鉴定本是传承文明,不应沦为逐利帮凶。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徐雅乔

(作者: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