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令鹏做客深圳书房,剖析深圳作家群像

魏沛娜
09-15 09:4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深圳是文学创作的沃土,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四十余年来,无数心怀梦想的写作者先后来到这块热土,发掘灵感,书写经典,缔造了当代文坛的一个又一个佳话。恰似“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有人隐退,有人转行,亦有人依旧笔耕不辍……无论如何,他们用笔墨描绘时代,为深圳文学史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9月14日下午,一场以“隐入尘烟:那些消隐和正在消隐的深圳作家”为主题的讲座活动在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三楼“深圳书房”举行。活动上,长期跟踪研究深圳文学的评论家廖令鹏,以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带领读者领略深圳作家们的异样风采,感悟深圳文学四十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凌春杰、周家兵、西西、李瑄、夏雨、熊蓉、柳琴、陈艳、姚静、罗日旺、段作文、张迎春、徐静、吴运优、过小燕等作家、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

“TA不在文坛,但文坛还流传着TA的传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活动上,廖令鹏按时间轴梳理了深圳文学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文学发展带来新机遇。这时期的作品主要聚焦特区建设、移民生活和城市变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家群体代表是早期基建工程兵、南下文人、下海文人、打工文学开创者等。

廖令鹏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文学可谓“灵光一闪”,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与启蒙意识。他重点介绍了陈国凯、谭甫成、林坚、刘西鸿、吕贵品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和事件。

▲廖令鹏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深化,打工文学兴起,深圳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时期的作品关注个体命运、城市文化身份和移民心理等方面。作家群体代表是打工作家、自由撰稿人等。廖令鹏重点列举了薛忆沩、郁秀、王十月、张伟明等作家及其作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深圳文学多元化发展,打工文学式微,新城市文学逐渐兴起。作品关注都市生活、精神返乡和心灵困境等主题;与此同时,数字写作兴起,传统文学创作受到一定挑战。中年作家、新移民写作者、跨界文人、数字写手等活跃在创作领域。廖令鹏主要列举了廖虹雷、王顺健等作家及其作品。

谈及深圳作家消隐的原因,廖令鹏认为缘由多种多样。例如,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流动性强,有人或因生活考虑离开深圳,回老家或内地其他城市发展,甚至彻底告别文坛。有的出国生活、学习,大部分“还会以各种方式回来或短暂回来深圳”。有的可能正潜心创作重要作品,处于积累期。有的则因自身陷入写作困境而暂时沉寂,等等。

讲座最后,廖令鹏引用作家杨争光的话“文学野心能否成为文学现实,我不敢妄言。深圳应该有着它足够的耐心、等待和期盼”,来表达他对深圳作家的期许和对深圳文学未来的寄望。

▲费新乾

在活动结束之际,深圳书房主理人费新乾向与会嘉宾、读者介绍了深圳书房。作为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的特色馆,深圳书房迄今已开展包括文学讲座、新书发布会及分享会、研讨会等在内的系列活动,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呈现、创造多彩的文学世界。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主办,深圳书房、百年文化承办。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作者:魏沛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