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6月15日下午,诗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赵目珍走进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三楼的深圳书房,从“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70后”“80后”等青年诗人群体及诗歌事件切入,为读者阐述“先锋与慰藉——作为一种精神的新城市诗歌”,探讨深圳这座城市的诗歌精神。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主办,深圳书房、百年文化承办。刘万专、廖令鹏、陈卫华、游利华、李银辉、赖辉、熊蓉等作家、文学爱好者与会。
何谓新城市诗歌?活动开始,赵目珍首先厘清“新城市”的含义。他介绍,此次讲座所讨论的“新城市”是一个相对时间而言的概念,或者直接说它是一个特指,是一座当代以来在边陲渔村的基础上迅速成长起来的现代大都市——深圳。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角度看,它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都不言而喻。
赵目珍指出,1986年,以深圳和合肥为策源地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简称“86诗歌大展”)轰轰烈烈地席卷全国。这与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叫响全国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一样,同样有冲击力,带着一种先锋和前卫的气质。近年来,一些新城市文学的研究者多将1986年作为深圳现代文学时间上的源点,这当中便与“86诗歌大展”等文学事件有着重要的关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孙文波于2010年蛰居深圳,翻译家兼诗人黄灿然于2013年隐居深圳。”赵目珍说,孙文波蛰居深圳后,出版了几部著作,包括诗集《马峦山望》《新山水诗》《长途汽车上的笔记》等,另有一部谈论现代汉诗的长篇随笔集《洞背笔记》。从书的取题尤其是“马峦山望”和“洞背笔记”来看,这无疑是新城市深圳的一种殊荣。赵目珍特别提到,蛰居深圳的这些年,孙文波思考了许多与文化传统有勾连的诗学问题,诸如现代新诗与传统山水诗的关系问题,尝试写作了“新山水诗”;还思考了现代新诗与传统山水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各种题材的诗歌可否融合的问题,尝试写作了集大成型的杂合体长诗“长途汽车上的笔记”十一首。从形式上看,这些诗作与传统有一定联系,但更多的还是在现代诗的形制之内融合人文传统,既有传统的人文纪游体式,又有典型的现代诗的思辨色彩,超越出一般的写作之上,为新城市文学树立了新的范本。
黄灿然来到深圳之后,主要从事他所擅长的翻译工作,翻译了大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众多欧美知名诗人或理论家的诗集、随笔集和论著。从某种意义上说,黄灿然是把他的生命献给了文学的翻译事业。当然,也正因为其翻译都是带着有生命温度的工作,所以他也为文学的翻译事业树立了典范。在翻译界,黄灿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口碑。“当然,黄灿然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喜爱的诗歌写作,黄灿然近年来的诗歌创作,相比早年有了很大变化,开始大量关注、发现和采掘‘灵魂生长’的痕迹。也许隐居能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更加澄明,其诗中关乎生命、关乎信仰、关乎灵魂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清晰。”赵目珍认为,这与很多研究者提出“晚年写作”的命题似有某种程度上的吻合。优秀的诗人总会有其集大成阶段的来临,就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样。这不能不说又是慰藉新城市心灵的一件事。
“‘新城市写作’永远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姿态当中。尤其是对于深圳这座新城而言,新的想象力和新的审美,瞬息万变。诗人们捕捉到的,或许也仅仅是水中一月。”展望“新城市诗歌”的前景,赵目珍充满憧憬与期待,并坚信它将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在活动结束之际,深圳书房主理人费新乾向与会嘉宾、读者介绍了深圳书房。作为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的特色馆,深圳书房迄今已开展包括文学讲座、新书发布会及分享会、研讨会等在内的系列活动,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呈现、创造多彩的文学世界。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