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第一场“‘十四五’广东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胡洪介绍,“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21—2024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2万亿、13万亿、14万亿台阶,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2万亿、13万亿、14万亿台阶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胡洪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省委、省政府牢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殷殷嘱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积极作为、攻坚克难,扎实推进“1310”具体部署,“十四五”各项指标任务顺利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坚决扛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全省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21-2024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2万亿、13万亿、14万亿台阶,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4.16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长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广东工业门类齐全,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19.41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8.14万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形成,跨江跨海通道群初具雏形。“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融合进一步加快。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先后布局建设。
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澎湃。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榜首,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稳居全国第一。出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深入推进“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持续将1/3以上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培育形成9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约占全国1/3,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量361.8万辆、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24.7万台(套)、占全国43.5%,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0家、省级单项冠军7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均居全国前列。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一方面,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60多个“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获得国务院批复;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企业数量、增加值、进出口、税收等多项指标都稳居全国第一;连续4年获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另一方面,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首位,重大外资项目加速推进,前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6262.6亿元,对外投资合作实现新发展,前四年累计对外实际投资达839.39亿美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多个港口实现互联互通,广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县域产业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风貌提升、集成式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动员五大行动,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县城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域经济发展渐入佳境,连续两年快于全省平均增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0年的2.49缩小至2024年的2.31。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加快建设绿美广东,绿色发展底色更加亮眼。绿美广东“六大行动”持续落地,全省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水土保持率升至90.7%,7200公里的万里碧道贯通山江海。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8%、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4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3.2%,劣Ⅴ类水体全面清零。
持续改善民生社会事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有保障。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前四年年均实际增长4.9%,全省社保卡持卡人达1.26亿,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达3.77万所,8所高校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九成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就读公办学校。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达6.61万家,县级综合医院国家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符合率均达100%,居全国首位,7家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前四年累计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超15000项,成功申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巴黎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位居全国第一。
筑牢夯实安全发展基础,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特大洪水、特大暴雨等灾害事件,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地方储备粮规模、全社会用电量、天然气消费量均居全国第一。
“回顾‘十四五’这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东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坚实,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胡洪表示,展望“十五五”,广东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南粤儿女心向党,改革开放走在前”的豪情壮志,坚定不移挑好大梁,全面推进强省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要求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介绍,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一是深化与港澳科技产业合作,合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共建3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二是推动粤港澳全方位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率先开展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国家级试点,大湾区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海跨江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大湾区“组合港”“一港通”实现大湾区内地城市全覆盖,“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单牌车突破700万辆次,联合港澳发布“湾区标准”262项,超80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三是强化重大合作平台引领,服务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面实施分线管理政策,支持澳门适度多元发展的“四新”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60%,深圳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吸引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超500家,深港国际法务区聚集的法律服务机构超过250家,南沙集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高新技术企业1310家,深圳河套累计打造13个专业化园区、供给超8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研空间,吸引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5万名科研人员,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建成并交由港方运营。
广东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一,海域面积全国第二,海岛数量全国第三,海洋是广东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潜力所在、空间所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将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为全省“十大新突破”之一。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十四五”以来,广东省出台实施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规划和法规,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持续唱响“海洋牧歌”,“蓝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打造“海上新广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二是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全省海洋领域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三是海洋经济开放水平稳步提高。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成功举办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等系列活动。四是海洋绿色发展底色加快夯实。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建有各级涉海自然保护地124个,保护面积达39万公顷。五是海洋经济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部署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胡洪介绍,“十四五”期间,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按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推进,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二是产业。创新方面,广东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打造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建成近21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储备入库中试平台近500家。产业方面,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全省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全省集聚全国30%以上低空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球70%,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球40%。
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广东最鲜明的特色。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龚桢梽介绍,“十四五”以来,广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批改革试点成果和经验得到复制推广,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贡献了广东智慧,创造了广东经验,也书写了广东答卷: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科改企业”“双百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地方立法,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全面落实“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入选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全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资产单列管理改革,通过地方立法来构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制度体系。推动国家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颁布了《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广州、深圳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进首批县域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扎实有序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3批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出台全国首份省级层面应用场景创新政策文件,累计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超20批,创新项目超1300个。
“十四五”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广东实际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抓住县域这个发力点,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朱伟介绍,广东聚焦产业,着力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特别是县域的内生动力,2022年底至今,省累计安排70.5亿元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注入资本金,15个主平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十四五”期间累计创建1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聚焦帮扶,着力建立健全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在横向帮扶方面首次实现了对口帮扶协作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两级全覆盖,新一轮帮扶开展以来珠三角6市累计投入帮扶协作资金超过162亿元,在纵向帮扶方面首次创新安排156家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组团对全省57县(市)及5个重点老区苏区市辖区进行帮扶,完成重点帮扶任务超1100项、重点帮扶项目超过800个,在教育医疗帮扶方面组织123家高等院所与86个县(市、区)结对开展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73家三甲公立医院帮扶粤东粤西粤北60个县(市、区)113家县级公立医院,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等;聚焦民生,着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一群五圈”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优化,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91%,保持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00:06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黄金河出海口的海渔民工作风景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