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情缘80年|有一种精神值得致敬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10-22 06:11
摘要

纸墨情缘80年|有一种精神值得致敬

有一种精神值得致敬

作者:路敦英

这两年,哈尔滨旅游持续“出圈”,“老江桥”作为网红打卡地吸引八方游客驻足流连。见此情景,我想起了曾一智大姐,没有她当年的执着,今天的“老江桥”休闲区(中东铁路遗址公园)也许就不存在了。

曾一智,1954年生于北京,2017年2月病逝于哈尔滨,是黑龙江日报资深记者、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名个人会员。

1998年4月,曾一智在《黑龙江日报》上创办《城与人》专刊,介绍黑龙江的历史名胜古迹。自此,她便与文物保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一智创办的《城与人》专刊

作为同事,我记忆中的她短发花白,不修边幅,背着个褪色的采访背包格外显眼,满报社楼上下奔走——那是去向同事解释、诉说采访报道的原委。因为曾姐做文物保护报道,常触及一些单位或个人利益,对方便会通过各种关系,请托报社的熟人前来“做工作”,希望她放弃报道。曾姐总是低声细语,不厌其烦地向人介绍情况、说明道理,但在原则问题上,她从未妥协。有时,她会顺路在我工作台旁驻足片刻,简单聊上几句便匆匆告别,略带歉意地说:“得赶下一个采访了。”

曾一智生活照

为保护历史建筑,曾姐曾面对威胁利诱,遭遇过驱车跟踪、相机被抢,甚至被殴打住院。人们赞誉她为 “笔战推土机的文保斗士”。

经她奔走呼吁,曾被设计拆除的哈尔滨百年滨州铁路桥(俗称“老江桥”)得以永久保存。此外,齐齐哈尔吕留良后裔故居、中东铁路总工厂旧址,以及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等一大批城市遗产建筑,也都在曾一智的努力下获得了更好的保护。据统计,在哈尔滨市公布的第四批保护建筑中,经她呼吁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有20多处。她所在的文保团队曾递交17份“文物认定申请书”,涉及哈尔滨170余处建筑,均获市文物部门受理并认定保护。

如今在哈尔滨,经曾一智努力得以留存的历史建筑,有的已成为城市地标乃至旅游打卡地。面对这些承载着她心血与印记的名胜古迹,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远见和贡献。

曾一智并非建筑科班出身,也不是历史学者,在报社的本职工作也非舆论监督。从个人因素来看,许多人比她更有优势从事文保工作,但大多数人浅尝辄止。为何偏偏是她,成为了知名的文保战士?

现在想想,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诠释。

其一,源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与文化浸润。曾一智的父亲巴波先生是知名作家,曾任职于光明日报社,并担任过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她的家族还与著名爱国人士章伯钧有亲缘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文物保护意识逐渐觉醒,林徽因、梁思成保护北京古城墙的历史引起人们的广泛反思。曾一智能在这个时期涉足文保事业,应该离不开这种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启迪。

其二,迫于当时严峻的文保形势。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开发热遍及全国,一些老旧建筑甚至知名历史古迹面临毁灭的威胁。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黑龙江省“将军府”的搬迁。“将军府”是清代黑龙江将军官邸,位于齐齐哈尔市主城中心区,始建于康熙34年(1695年),有清一代71位黑龙江将军在此处理军政事务,历经200余年,驰名中外。后来,为了城市改造、连片开发,耗费大量资金把它搬迁到远离市区的明月岛上。此举当时广受诟病,认为耗资费力拆除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府重新建起一处假“文物”,得不偿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近年当地还有人动议把将军府迁回原址。遗憾的是,当时有些决策者缺乏基本的文物保护常识,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点。二十多年前,笔者到齐齐哈尔市采访,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曾提到曾一智反对将军府搬迁的事,一脸的不屑。愚昧带来文物保护的浩劫。作为文保人士的曾一智对此忧心如焚,她曾表示,为了文保的未来,她可以拼尽所有,无所顾忌。无疑,严峻的文物保护形势,更坚定了曾一智献身这项事业的决心。

曾一智作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讲座

其三,公正无私、刚直不阿的品格成就了曾一智的文保事业。为人热情善良、公正无私、刚直不阿是曾一智给同事的普遍印象,就连被监督对象也认可这点。一位曾派人跟踪过曾一智的开发商对她的同事说:“她上哪儿去我们都知道,只不过我们没有下手。我们挺佩服她的,因为这些事跟她的个人利益没有关系。”这种无欲则刚的品格,正是她文保事业的坚实根基。文保事业时常触动他人利益,出力不讨好。一方面没有无私奉献的品格、受不住清贫,很难在艰难困苦的文保工作中长期坚持下来;另一方面打铁尚需自身硬,自身不廉洁也容易被既得利益者拉下马,断送自己的文保事业。曾一智曾说,作为媒体人她从未发过有偿报道,这话意味深长。试想,如果她有“把柄”落在了别人手里,那在文保工作中面对要挟甚至胁迫时,她还敢那样理直气壮、无所畏惧吗?曾一智几十年如一日,在文保工作中毫不妥协与她高洁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曾姐曾经向我提及一件事。黑龙江省某市一位曾受她父亲提携的领导,在她为文保事宜求助时,却无情拒绝了。她当时不理解,认为对方忘恩负义。20多年过去,如今再看,那位领导未必是品德问题,更可能源于其对文物保护价值的茫然与短视。想当年,连人才荟萃的本山集团,在北京“刘老根会馆”建设中,其文物保护环节也需经曾一智呼吁才得以完善。一个文化企业尚且对文保认识不足,更遑论边陲地市一个部门领导了!

眼界决定认知,认知决定格局。别人不敢说,至少我本人在当时对曾姐从事的文物保护工作认识就不够充分。

(本文照片由张长虹提供)

(作者路敦英,系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原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