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情缘80年|解锁龙江密码的第一把钥匙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10-13 06:01
摘要

纸墨情缘80年|解锁龙江密码的第一把钥匙

解锁龙江密码的第一把钥匙

作者:景爽爽

在哈尔滨一家旧书店的转角,我与《黑龙江日报》初遇,像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命运邂逅。彼时我刚从河南南阳来到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怀揣着对异乡的懵懂与对专业的期许,那叠带着油墨温度的报纸,成了我解锁龙江密码的第一把钥匙。

书店转角的惊鸿一瞥

那是入学后第一个周末,我钻进学院附近藏在老巷里的一家书店。旧书堆中,一份日期新鲜的《黑龙江日报》静静躺着,头版《黑龙江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的标题夺目。书店老板见我看得入神,笑着说:“这报纸能带你认识真正的黑龙江。”我不由自主地坐下翻看,副刊里《大兴安岭驯鹿人冬季迁徙记》的图文报道瞬间抓住了我:驯鹿颈铃在雪原脆响,鄂温克族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抚摸鹿角,文字里跳动着这片土地独有的野性与温情。从南阳水乡来的我,从未想过东北的辽阔能以这样细腻的方式铺展。报纸上,有佳木斯稻田画的斑斓,有大庆油田新井投产的轰鸣,更有哈尔滨中央大街百年建筑里透出的文艺气息。那一天,书店的暖阳落在报纸上,我捧着它,仿佛感受到了龙江的心跳。

作者生活照

纸页间的专业养分汲取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我在《黑龙江日报》的“跨境商贸”板块找到了绝佳的“实践教材”,每期“外贸英语实用场景”专栏我都格外专注。读到“中俄企业谈判中的礼貌用语差异”,我就参照报道里的对话案例练习商务礼仪英语;看到“跨境电商产品详情页翻译技巧”,我把报纸里的“冰城特产英文译名规范”剪下来,和课本里的翻译理论对照琢磨。大二参加“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时,我借鉴报纸中“龙江企业海外参展英语话术”,在“中俄冰雪装备贸易洽谈”环节精准运用“委婉提价”表达,用报道里“考虑到原材料成本波动”的句式化解价格分歧,最终拿下商务英语组二等奖。指导老师翻看我贴满报纸剪报的笔记本时感慨:“把本土经贸新闻变成专业学习素材,这才是活学活用。”那些在图书馆逐字研读报纸商务案例的夜晚,纸页间的实用表达与课堂知识碰撞出火花,让我真切感受到:商务英语的魅力,正在于能架起不同文化的沟通桥梁。

作者生活照

文字里的他乡成故乡

爱读书的我,常跟着《黑龙江日报》副刊“关东纪事”栏目追溯龙江往事。读“闯关东后代的家族书信展”,我想起南阳老家族谱里先辈“湖广填豫”的迁徙,南北移民的坚韧在字里行间共振;读“老哈尔滨犹太侨民后裔寻根”,周末跑去犹太新会堂做志愿讲解,用英语为外国游客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一位犹太老人眼眶湿润:“报纸让我找到根,你让根上开了花。”深冬帮社区独居老人贴春联时,老人塞给我冻柿子:“姑娘,报纸说咱都是一家人,这甜滋味,你得尝尝。”这些瞬间,《黑龙江日报》成了情感脐带——它把龙江八十年的厚重积淀,化作无数个让异乡人安心扎根的温暖瞬间,让我在松花江边把南阳的乡愁酿成了对龙江的热爱。

从书店初逢的惊鸿一瞥,到专业成长的养分供给,再到情感归依的温暖脐带,《黑龙江日报》于我,是打开龙江世界的密钥,是浇灌专业理想的雨露,更是让异乡变家乡的魔法书。在它八十载的光影长卷中,我不过是千万故事里的一笔,但这一笔,因纸墨相逢的缘分,因黑土地的接纳,因专业成长的托举,变得格外厚重与明亮。未来,我愿继续以笔为舟,在这张见证时代的报纸映照下,书写属于新一代龙江追梦人的青春篇章,让南北文脉在纸页间永续共生,让青春理想在墨香里拔节生长。

(作者系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