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情缘80年|半个世纪的纸墨沉香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10-19 06:40
摘要

纸墨情缘80年|半个世纪的纸墨沉香

半个世纪的纸墨沉香

作者:王政新

一张报纸,是时光折痕里的印记,串联起两代人的记忆;一抹油墨香,是岁月沉淀的温情,见证着黑土地的变迁。与《黑龙江日报》相伴的五十载,纸页间藏着我的成长,字迹里映着家乡的模样——从孩童误将报页作风筝的懵懂,到少年借文字“看世界”的好奇,再到成年靠它汲取力量的笃定,这份纸墨情缘早已成了刻在生命里的温暖。

作者生活照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东北,冬日来得早且沉。窗玻璃凝着厚厚的冰花,像谁用指尖绘了片朦胧的雪原。我和院里的小伙伴蹲在雪地里,围着几根细竹篾犯愁:要做一只“能盖过整条街”的风筝,可糊纸始终没着落。情急之下,我冲回屋,书桌角落那摞《黑龙江日报》突然撞进眼帘:油墨香混着春的暖意,纸张挺括得能稳稳立住,展开一张,比我的书包还宽出一大截。

我攥着报纸蹑手蹑脚溜回院子,冻得发红的手指捏着剪刀,小心翼翼把报纸裁成两半。抹浆糊时,还特意绕开印着字的地方——不是懂报纸的分量,只是觉得黑字印在蓝灰纸上好看,舍不得糊住。风筝飞起来的瞬间,报面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惹眼,载着我们的欢呼越飞越高,直到暮色漫过街角的老柳树,才恋恋不舍收线。

刚进家门,就撞见父亲坐在书桌旁,指尖划过原本放报纸的空位,眉头轻轻皱着。“今天中午带回来的《黑龙江日报》,你见着了吗?”他声音很轻,我却瞬间攥紧了风筝线。“我……我用它做风筝了。”话出口时,父亲猛地站起身,手扬到半空又突然顿住,最后只是指着风筝,声音沉了几分:“家里写着字的纸,都不能随便糟践。这报纸上有省里的大事,有工厂师傅的辛苦,是能让人长见识的世界啊!”。

作者父亲制作的剪报

他接过风筝,粗糙的指尖抚过“黑龙江日报”五个字,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末了叹口气:“可惜了,另一半没看着,不知道写了啥重要新闻。”那天傍晚,父亲把风筝挂在窗前,没再责备,可我却把这几个字牢牢记在心里——原来这张纸,在他眼里这么金贵。

后来上了初中,每天晚饭过后,书桌旁的灯光总亮到很晚。父亲捧着《黑龙江日报》看得认真,我就坐在小凳子上,等他看完,再接过报纸细细翻。那时没有手机、网络,报纸和广播是家里“望向外面世界”的窗口。我逐字读“本省新闻”里的农场丰收消息,仿佛能看见麦浪里农民的笑脸;对着“工业战线”的机床照片发呆,想象车间里机器轰鸣的热闹;就连广告栏里的化肥通知、农机维修信息,都能逐行看完——总觉得报纸上的每个字,都藏着我没见过的风景。

有次语文课上,老师突然问:“咱们黑龙江最近有啥大事?”教室里静了几秒,我想起前一天读的新闻,鼓起勇气站起来:“大庆油田新井投产了!报纸说,这口井每天能产好多油!”老师笑着点头:“消息灵通,还关心家乡大事!”那天放学,我一路蹦着回家,进门就喊:“爸,老师夸我了,因为我看了《黑龙江日报》!”父亲摸着我的头笑:“看吧,读报可不是白读的。”从那以后,纸页间的油墨香,成了少年时光里最安心的味道。

作者翻看父亲的剪报

参加工作后,《黑龙江日报》成了我案头离不开的“老伙计”。我负责为地方政府、企业写项目投资分析报告和城市发展规划方案,而《黑龙江日报》的经济版总能给我及时的帮助:政策解读帮我找准区域发展方向,行业数据让报告更有说服力,基层企业的创新案例,还能给方案带来新灵感。

这习惯一坚持就是几十年,案头的报纸从《黑龙江日报》慢慢添了其他报,但它的位置始终在最显眼处。

如今,父亲已经不在,可他老人家的《黑龙江日报》的剪报我仍时时翻看。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地阅读《黑龙江日报》公众号。看它用航拍拍“北大荒”的麦浪,金黄的田地在屏幕里铺向远方,配着“今年又是丰收年”的文字,比任何特效都让人踏实;读它写的“老机床厂变身文创园”,字里行间都是家乡的变迁……

半个世纪过去,《黑龙江日报》从案头的一张纸,变成了指尖的一方屏幕,可它的温度从没变过。它陪我从懵懂孩童长成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也陪家乡从工业重镇走向多元发展的新征程。纸会泛黄,墨会淡去,但这份刻在岁月里的纸墨情缘,成了一生最踏实,最绵长的牵挂!

(作者系佳木斯大学教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