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文化营造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市民归属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城市文化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从初期的“文化建设”阶段迈入“文化营造”的新阶段。文化营造强调的是一种系统性、生态性、参与性的文化发展模式,注重文化与人、城市、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深圳探索其城市文化营造的路径,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深圳城市文化营造应以“以人为本、科技赋能、历史传承、国际视野”为总体思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推动文化发展与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市民生活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深圳特色、中国气派、国际影响的城市文化生态。基于深圳的文化特质和发展需求,其城市文化营造主要遵循以下五条路径: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文化叙事体系
深圳的文化基因具有多元复合的特征,包括移民文化、改革文化、科技文化、岭南文化等。城市文化营造的首要路径是系统挖掘、梳理并重塑这些文化基因,构建具有辨识度和感染力的城市文化叙事体系。通过对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VR/AR、数字建模等技术手段,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再现。通过“拓荒者博物馆”“口述历史计划”等项目,赓续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依托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打造“创新文化走廊”“科技沙龙”等平台,将科技创新文化从企业层面提升至城市文化层面。同时,通过客家围屋改造、客家山歌传习体验、沙井蚝美食节等活动,将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增强文化的在地性与亲和力,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国际并蓄的文化格局。
二、打造沉浸体验的文化场景网络
城市空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圳通过“嵌入式改造”“功能复合”“场景赋能”等方式,推动文化空间从“点状分布”向“网络化、场景化、智能化”转变。在新建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增设科技文化中心、青少年文化中心等设施,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传统场馆的智能化改造,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以鹤湖新居、大万世居为代表,通过“文化+产业”模式,引入文创工作室、非遗工坊、艺术展览等业态,实现历史街区的功能重塑与活力再生。利用旧厂房、商业综合体、公园等空间,打造小型剧场、Livehouse、露天舞台等演艺场所,推动演艺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打造“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场景,如城中村的广场文化、高端社区的文艺沙龙等,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文化场景网络,让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触手可及。
三、推动科技赋能的文化数字化转型
深圳作为“科技之城”,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生产-数字文化体验-数字文化传播”的全链条生态。设立文化科技专项基金,支持AI生成、3D建模、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建设文化科技实验室和基地。在欢乐港湾、平安金融中心等地标区域建设5G+XR数字艺术馆,开发AR剧本游、全息非遗展演等项目,提升文化体验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依托腾讯、华强方特等企业,开发“深圳故事”系列IP,通过元宇宙、流媒体等渠道推动文化出海,提升深圳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利用区块链、无人机建模等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和活化利用。
四、创新多元协同的文化治理机制
城市文化营造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发力,形成多元共治的文化治理体系。设立文化事业建设费反哺机制,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实施“鹏城文化菁英计划”,推行“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文化科技复合人才。推行“白名单”制度、文化共建积分制、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参与文化建设。搭建文化数据中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智能调度与效能评估。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文化项目审批流程,扩大市场准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文化议事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治理新格局。
五、深化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
深圳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本土化+国际化”双向驱动的文化发展格局。通过深港双年展、国际科技影视周等活动,与国际顶级文化节展合作,推动深圳城市文化走向世界。在前海试点“数字文化保税区”,推动文化贸易便利化,打造全球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通过文化资源共享、联合策展、居民互访等方式,增强大湾区文化认同,共建人文湾区。同时,打造“包容性文化符号”,聚焦“拓荒牛”“深圳蓝”“志愿者之城”等具有广泛共识的文化意象,强化共同情感联结。使得市民同时保持对原生地文化的归属感和对深圳城市的认同感,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身份格局。支持基于地缘、业缘、趣缘的社群文化发展,通过社区艺术节、邻里文化周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构建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生态。
通过以上路径的协同推进,深圳将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岭南风骨、科技气质和国际视野的城市文化生态,不仅有助于提升深圳的城市软实力和市民幸福感,也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未来的深圳,不仅将是经济发达、科技创新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将是文化繁荣、人文荟萃、充满温情和活力的幸福家园,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穷魅力。深圳城市文化营造的实践,不仅将为这座城市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也将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让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让深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独特的文化风采。
(作者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会徽以“繁荣、包容”为立意,撷取礼花绽放瞬间,由三朵花瓣交叠旋转形成图案,通过提取花朵外形和色彩,环绕花心螺旋围合一体,形成同心礼花,寓意粤港澳大湾区交融互通、活力无限,背靠祖国、绽放世界。 十五运会会徽图案由代表粤港澳三地的花瓣交叠旋转而成。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分竞技体育比赛与群众赛事活动两大类。其中群众赛事面向普通民众开放,以推动全民健身、鼓励全民参与为目标,核心特点是低门槛、广覆盖、强互动。你知道下面哪个项目不属于“十五运” 群众赛事比赛项目吗?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启幕。作为本次全运会的主要承办城市之一,深圳也将迎来多项重量级赛事。你知道以下哪些比赛项目会在深圳赛区举办吗?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