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故事 | 路的见证者

10-16 08:15
摘要

黄世豪

我是一九八八年调档来到深圳的,正赶上这座城市蓄势待发的年代。那时的深圳特区,还仅限于“关内”;而宝安县是关外,辖有十八个乡镇,它们环抱特区腹地,却又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农耕风貌。

当时,在许多初来者心中,真正意义上的“深圳”,是指那道“二线关”以内面积仅三百多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这是一片政策的沃土、改革的先锋。地理的划分也意味着身份的差异,进入经济特区需凭“边防证”。那些矗立在进入特区必经之路的检查站,如南头关、布吉关、梅林关等,既是实实在在的关口,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穿过关卡,仿佛跨入另一个世界:关内是高楼渐起、推土机轰鸣的“热土”,深南大道开始勾勒出现代城市的雏形;关外则是连片的农田、鱼塘、村落、工厂,其发展节奏迥然相异。

深圳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地域的差别,而是生活观念和节奏的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人人埋头苦干,奋楫争先,处处充满青春活力,整个经济特区内外都笼罩在一片热火朝天干事创业的氛围之中。

一九九二年底,宝安撤县设宝安区和龙岗区,我因工作调动到了龙岗区,开始了每天在宝安和龙岗之间往返上下班的日子。也正是在那时,我对“路”有了更深的感触。时值深圳大开大建、急速发展的时期。停水、停电和交通堵塞几乎是家常便饭。天不亮出门,天黑透了才回到家,对我而言,再平常不过。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我从龙岗一路颠簸终于到了南头检查站,眼看只剩一公里就能出关,却偏偏撞上大堵车。车辆纹丝不动,一公里的路,竟耗了整整一个小时。还有一次暴雨倾盆,南头关一带严重积水,我试着开车冲过去,结果车子在水中熄了火,彻底“趴了窝”,两次狼狈不堪,让我更加盼望深圳特区建设提速。

后来,一切都在发展,在改变,在提升……最让我感慨的是,北环路由一条颠簸的泥路,蜕变成宽阔通畅的双向八车道。第一次经过北环路时,那种畅快的心情犹如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驰骋,至今难以忘怀。而刚撤县建区那会儿,从宝安到龙岗上下班,总是天不亮出门,夜深才归家,来回动辄三四个小时甚至更多,上下班是两头黑。如今开车,五十分钟便能到达。从前开车上路,心里总揣着一个“苦”字;而今一路行驶,却是一路坦途、一路风景,感受一份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幸福。

回望那段岁月,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我在深圳走的路,也是许许多多的人走过的征程。这不仅是一段地理往事,更是一页深刻的历史印记。它记录了这座城市如何不断突破物理与心理的限域,最终成长为今天的深圳。而我,有幸在一九八八年来到深圳,成为这场巨变的亲历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