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的生活诗行②

10-06 00:16
摘要

假期里的生活诗行②

柏华老师按:

暑假的山水余韵未散,国庆的步履已悄然临近。那些厨房飘出的葱油香、桂林巷弄的螺蛳粉味,是烟火里的亲情印记;漓江的碧波、山间的清风,是自然写就的诗行。

假期从不是简单的休憩,更是触摸文化、拥抱生活的旅程。无论是寻访民俗风物,还是细品家常滋味,或是走进自然怀抱,都在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带着热爱出发,在假期里读懂生活与自然的深意。

来,让我们读读这些心声,唤醒沉睡的诗性和真情,把每一个美美的假期过成良辰。

人间滋味

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香蜜)八年级(12)班 曾钊祺

暑假的尾巴刚滑过指尖,那些慢悠悠的日子就忍不住在脑海里打转。它从不是汽水炸开的浓烈刺激,反倒像奶奶午后泡的大麦茶,初入口时只觉平淡,待暖意漫过喉咙,才品出满溢的清甜。原来这个夏天,生活悄悄抛给了我好几颗裹着烟火气的“糖”。

(一)厨房协奏曲

我常想,家里最温暖的风景是不是在厨房?天刚蒙蒙亮,窗帘还透着浅灰的光,厨房就成了热闹的音乐厅。妈妈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碎花围裙,在灶台前站定,菜刀落下的瞬间,“笃笃笃”的声响清脆又规整,像钢琴前奏里的跳音。我有时会凑过去,指尖捏起翠绿的毛豆荚,指甲轻轻一掐,豆荚“啪”地裂开一道缝,圆滚滚的青豆就“蹦”进瓷碗里,弹起细小的弧度,像一群藏不住调皮的小娃娃。

记得有个闷热的上午,我盯着早餐盘里的葱油拌面,拍着胸脯说要学做给爸妈吃。妈妈笑着让出灶台中央,手掌覆在我握锅铲的手背上:“别急,油温烧到冒细泡就行,等葱花炸得微黄发脆,香味才钻得出来。”我屏住呼吸盯着油锅,眼看着白绿的葱花下锅,瞬间在热油里“滋滋”地跳起舞,油星子轻轻溅起,裹着葱香的热气一下子涌出来,顺着厨房的窗户缝,连楼道里都飘着鲜气。当我把拌得油光锃亮的面条端上桌,爸爸夹起一大筷子塞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含糊着夸赞:“这味儿,比巷口老馆子的还地道!”那一刻,热油的温度好像还留在指尖,心里甜丝丝的,比偷吃了罐里的蜂蜜还过瘾。

(二)山水间的味蕾启蒙

暑假里的桂林之行,是山水与烟火给我的另一重惊喜。那座城像浸在绿水里长大的,漓江水绿得发透,像块被千万人抚摸过的老翡翠,船桨划开时,波纹顺着水面晕开,把两岸的奇峰怪石像水墨画似的揉碎了。有的山像大象伸长鼻子汲水,鼻尖沾着的水雾都看得真切;有的像书生捧着书卷静坐,衣褶般的岩层藏着千年的故事,越看越让人着迷。

最难忘的是西街深处那家螺蛳粉店。还没拐进巷口,独特的酸香就顺着风钻进鼻孔,带着点发酵的鲜活气。皮肤黝黑的老板倚在门框上笑:“小朋友,来碗原味的?”我攥着书包带点头,看他麻利地抓起一把干米粉丢进沸水里,竹漏勺翻搅两下,再依次舀进酸笋、腐竹、酸豆角,最后提起铜壶,“哗啦”一声浇上滚烫的螺蛳汤。乳白色的汤汁冒着热气,腐竹吸饱了汤汁变得软乎乎,第一口下去,酸辣鲜香在舌尖炸开,辣得鼻尖冒汗,却忍不住再夹一子。旁边嗑瓜子的阿姨见了,笑着朝我扬下巴:“能吃下这碗粉,就是咱勇敢的桂林娃!”她的话音随着江风飘远,我碗里的热气袅袅升起,轻轻把远处的山、近处的巷,都晕成了一片温柔的暖光。

如今暑假早已结束,作业本上的字迹换了新的篇章,但那些画面还清晰得像在昨天。这个夏天的记忆里,有厨房锅碗瓢盆的热闹交响,有山水间大胆尝鲜的惊喜,更有藏在食物里的爱与勇气。它们像一颗颗发亮的糖,在我记忆的宝库里,永远带着淡淡的香。


遇见闽南

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香蜜)八年级 谭智钊

走进闽南展馆,像跨进了时光的门槛,前一秒是都市的喧嚣,后一秒便是诗意的气韵。“鼓浪屿上琴音绕,南普陀中梵韵飘”,我卸下现代装束,换上广袖汉服,布料拂过手腕,竟像触到千年的温度。

负一楼的乐声先勾着人走。水袖翻飞间,我仿佛看见少年苏颂在灯下笔耕不辍,典籍的墨香漫过大宋的月光;朱熹站在同安书院的讲台,“为学之道”的吟诵落进青砖缝里;明末的风更烈些,郑成功披甲执剑的身影映在城墙上,抗倭的呐喊震得海浪在响;再近些,是陈化成销毁鸦片时的浓烟,弘一法师捻珠讲经的沉静,还有林巧稚诊室里婴儿的啼哭——这些名字随着歌舞的节拍,淌进了我的心里。

提着汉服的下摆上一楼,古厝的影子撞进眼帘。唐红的瓦檐把岁月都翘成了弧线;燕尾脊尖沾着阳光,像要衔住天上的云。墙面上,渔民驾着小舢板与风浪较劲,仿佛能听见船板撞浪的“砰砰”声,夕阳把他们的剪影拓在海面上,归航时的渔歌混着咸腥味,飘得老远;不远处的田埂上,农民弯腰插秧的动作透着韧劲,巷口的南音弦子一挑,顺着青石板路清泉般漫过来——这是闽南的根,藏在劳作里,落在曲调中。

忽然,一阵鲜灵的海味裹着酱油香飘过来,二楼美食街的热闹劲儿就裹着热气扑了满脸:玻璃展柜里,土笋冻一字排开,琥珀色的冻体里,星子似的星虫清晰可见,摊位后的阿嬷正用竹镊子轻轻夹起一块往白瓷碟里放,还能听见冻体与瓷盘碰撞的轻响。我学着旁人的样子,淋上一勺蒜蓉酱油,再撒点酸萝卜丁,筷子刚触到冻体,就觉出那股子弹滑——送进嘴里,先是酱油的咸鲜,接着是星虫的脆嫩在齿间散开,最后是酸萝卜的清爽解了腻,凉丝丝的口感顺着喉咙往下走,展馆里的闷热散了大半。

阿嬷见我吃得眯眼,笑着说:“这土笋啊,得是咱闽南滩涂里挖的才鲜,洗干净了熬上大半天,才能熬出这胶质。”原来这一口Q弹里,藏着渔民赶海时的晨光,藏着慢火熬煮的耐心,是闽南人把大海的馈赠,酿成了代代相传的滋味。

我忽然懂了——闽南的坚韧,藏在苏颂编著的典籍里,也藏在渔民与海较劲的日子里;闽南的温柔,飘在南音的曲调里,也融在这口裹着烟火气的土笋冻里。

走出展馆时,汉服的衣角还沾着淡淡的南音余韵,舌尖的土笋冻鲜味未散。原来闽南的历史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柜,是古厝瓦檐滴下的雨,是渔歌里荡开的浪,是美食街升腾的烟

——这些藏在日子里的风情,才是最动人的遇见。


盛夏观心:于山水间悟文化,于日常中见生机

深圳市福田外国语学校(香蜜)八年级(12)班 刘煦

初中第一个暑假,似被烈日镀上金边。我未奔赴喧嚣的游乐场,却在黄山的雾、九华山的禅与乡间的蝉鸣里,完成了一场关于自然与文化的深度探寻,让成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归乡第一程,是赴黄山之约。那日天阴,雾霭如流动的纱幔,一波波漫过山头。整座山仿佛被天地之手横切,下半截是苍翠的实体,上半截则消融在白茫茫的云海中。迎客松的枝桠在雾里若隐若现,松针上挂着细密的水珠,风一吹便轻轻颤动,水珠坠落时连带着雾也晃了晃;原本棱角分明的怪石,此刻也藏起锋芒,只剩模糊的轮廓,像水墨画里未干的笔触,满是东方美学的朦胧意韵。

我踩着石阶向上,每一步都伴着雾的聚散。回头时,来路已被浓雾彻底吞没,石阶、草木都没了踪影,仿佛从未有人踏足;抬头望,石阶顺着山势蜿蜒,被雾裹着往前延伸,一头扎进云端,终点渺不可寻。这份“不见来时路,不知路尽头”的迷茫,反倒让我读懂了黄山的魅力——它从不是一览无余的直白,而是藏在雾里的留白,引得人一遍遍去探寻、去想象。

若说黄山是自然的写意,九华山便是文化的工笔。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这里的禅意从踏入山门的那一刻便萦绕不散。九十九座寺庙沿山而建,红墙黛瓦隐在绿树间,有的藏在山坳里,只露出半截飞檐;有的踞于峰顶,与云海相映。香火袅袅中,偶有僧人披衣而过,青灰色的僧袍在风里飘动,脚步声轻缓,与远处传来的诵经声交织,瞬间让人褪去浮躁,静下心来。

最触动我的,是那14座“肉身菩萨”。隔着微凉的展窗望去,它们通体覆着一层温润的金黄,仿佛有光在流转。面容依旧鲜活,有的眉峰微蹙,似在沉思佛法;有的神态安详,宛若笑看众生,连眼角的纹路都清晰可辨。它们以标准的跏趺坐姿态静立,衣纹褶皱自然垂落,仿佛下一秒便会抬手拂过袈裟。听守寺人轻声介绍,这是高僧圆寂后,经自然风干等过程,肉身未经人工防腐却能长久不腐的奇观,是毕生修行与坚定信仰的具象化呈现。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肉身菩萨的衣纹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那一刻,我不再是看热闹的游客,而是真切感受到了千年佛教文化的厚重与神圣——那些超越生命的坚守,远比传说更动人。

三伏天的热浪将我“逼”回了乡间。被妈妈推着带小黑散步时,我本满是不耐,却在无意间撞见了夏日最鲜活的生命图景。地面被晒得发烫,赤脚踩上去能清晰感受到热量从脚底往上窜,蝉鸣却比太阳更热烈,它们趴在树梢上,腹部的鼓膜快速振动,发出此起彼伏的“知了——知了——”,那不是聒噪,是生命抵达巅峰的呐喊。我蹲在树旁,看着刚从泥土里钻出的蝉幼虫,背着褐色的硬壳,一节节挪动身体,顺着树干往上爬,每一步都慢却坚定。有一只爬到一半滑了下来,停顿几秒后又重新启程——它们要在这里褪去旧壳,展开褶皱的翅膀,从暗无天日的地下,飞向阳光普照的枝头,完成一生最重要的蜕变。

不远处,一户人家的院门前,大母鸡正卧在树荫下打盹,蓬松的羽毛被晒得发亮。四五只金黄的小鸡挤在它腹下,有的啄着草叶,有的踩着它的羽毛撒娇,还有的钻到它翅膀底下躲阴凉。母鸡偶尔抬眼,用尖喙轻轻啄一下调皮跑出范围的小鸡,眼神里满是温柔。这细碎的画面,与蝉的蜕变、山间的云雾、古寺的香火交织在一起,突然让我明白:自然的神奇从不在远方,文化的根脉也不只在名刹,它们就藏在山水的褶皱里,藏在日常的烟火中。

这个暑假,黄山的雾教会我敬畏自然,九华山的禅让我读懂文化,乡间的生命让我看见力量。这些印记,早已成了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