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宝宝喝奶后总哭闹、拉肚子?可能是乳糖不耐受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09-29 12:17
收录于专题:妇幼之声
摘要

让更多人避开“乳糖不耐受”的坑,带娃更轻松~

有没有家长遇上这样的情况:

刚把奶温好、哄娃含上乳头,没一会儿娃就蹬腿哭,小脸憋得通红;换完尿布一看,里面全是稀便,还飘着酸臭味,连放屁都像“小马达”一样……

咱先别吐槽“这娃怎么这么难带”,大概率是“乳糖不耐受”找上门了!

01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听起来有点难理解,简单说就是“消化不了奶里的糖”。

乳糖是母乳和所有哺乳动物乳汁(包括牛奶、配方奶)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是宝宝重要的能量来源。

乳糖酶则专门负责把乳糖这个“大分子”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这样宝宝才能吸收利用。

当宝宝体内产生的乳糖酶不足或活性不够时,乳糖就无法被充分分解和吸收。这些未被消化的乳糖会直接进入大肠,被肠道里的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从而导致宝宝一系列不适症状。

02

乳糖不耐受有哪些症状?

孩子乳糖不耐受,最先“闹脾气”的就是小肚子!表现为腹泻,便便要么是稀溜溜的“蛋花汤”样,要么是稀糊状,里面还夹有奶块,有泡沫,酸臭味。严重时一天能拉十几次,换尿布都换得手忙脚乱。

同时,没消化的乳糖发酵产生的气体还可能导致宝宝腹胀、腹痛,表现为频繁哭闹、腹部鼓胀,排便或排气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还有部分宝宝会出现恶心、呕吐、拒奶等表现。

更糟的是,由于大便呈酸性,宝宝还拉得勤,娇嫩的小屁股被反复刺激,导致红屁屁(尿布疹)反复发作、难以愈合,甚至出现破皮、糜烂。

如果长期乳糖不耐受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能导致宝宝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出现体重增长缓慢、身高发育滞后、贫血等问题,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03

乳糖不耐受有哪些类型?

乳糖不耐受分四种: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这是最常见于婴幼儿的一种类型。它通常是由肠道黏膜损伤引起,比如娃得了轮状病毒肠炎、诺如病毒感染,或者对牛奶蛋白过敏,肠道黏膜被“折腾”坏了,乳糖酶就会暂时“罢工”,一般2-8周就能慢慢恢复。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这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乳糖酶活性自然下降。在亚洲人群中非常普遍。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极其罕见)

这是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宝宝出生时就完全缺乏乳糖酶。症状在出生后第一次喂奶(母乳或配方奶)后立即出现,表现为严重的水样腹泻、脱水、酸中毒等,需要特殊无乳糖配方奶喂养。

●发育性乳糖不耐受

多见于早产儿。由于早产儿肠道发育尚未成熟,乳糖酶分泌不足,可能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步改善。

04

宝宝发生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很多宝妈一听娃“不耐受”,第一反应就是“那得停母乳”……

通常不建议停止母乳!母乳里的营养、免疫因子,是任何配方奶都比不了的“黄金口粮”!

当怀疑宝宝可能乳糖不耐受时,家长需要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就诊过程中,医生也会根据宝宝的喂养史、症状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在每次喂奶前,给娃喂点外源性乳糖酶(剂量一定要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来),娃就能舒舒服服喝母乳;

如果是病毒引起的胃肠炎引起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状较轻的宝宝可在医生指导下减少乳糖摄入,如选择低乳糖配方奶;

症状严重的宝宝可短期使用无乳糖配方奶,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回正常奶粉或母乳。

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则需要遵医嘱使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并严格回避牛奶蛋白;添加辅食的宝宝也要注意回避含乳糖较高的食物,如普通牛奶、酸奶、冰淇淋、含奶的甜点等。

此外,家长要注意为宝宝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要确保足够的液体摄入,必要时可使用口服补液盐(ORS)预防腹泻引起的脱水;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注意❗

若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带宝宝就医:

⭕严重腹泻:大便次数非常多(如一天十几次)、量大、水样便。

⭕出现脱水症状:宝宝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哭时泪少或无泪、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如6-8小时以上无尿)、前囟凹陷。

⭕呕吐频繁:持续哭闹不止:体重不增或下降。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