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南海滨 逐梦大湾区——企业家讲述深圳奋斗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09-28 09:4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今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五周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深圳校区联合深圳特区报推出系列策划报道“企业家的‘圳’式担当”,通过记录中欧深圳校友在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奋斗历程,挖掘其商业智慧、管理经验与时代洞察,基于个体叙事呈现深圳商业文明的发展脉络,为城市史、商业史研究提供鲜活案例,同时为中欧校友精神传承提供载体。

口述故事1

深圳市易天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欧EMBA2020级学员高军鹏:

二十余载硬磕技术 为“国产替代”闯出新路径

从技术出身到投身创业浪潮,2003年,我辞掉山西的稳定工作,只身南下深圳创业。从宝安沙井的10人小厂起步,如今,易天股份的设备已彻底实现“国产替代”。在全球后段显示模组设备市场,国产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截至2025年上半年,易天股份已获得授权专利221项,软件著作权113项,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项荣誉。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对技术硬磕到底的坚持,也是深圳创新环境滋养的成果。

当时,国内显示产业依赖国外进口设备。创业初期,我们走的是“仿制+二次研发”的路子。随着手机屏幕越做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手动和半自动偏光片贴附设备渐渐无法满足需求。

从半自动到全自动设备的跨越,就是我们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曾在精密运动控制、视觉对位、软件集成等环节反复失败、反复调试,就为了把贴附精度提升到微米级。靠着对“最后一毫米”的匠心追求,我们成功实现了全自动偏光片贴附设备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完成了从0到1的“国产替代”关键一跃。

但真正的考验是,如何从“仿制”到“首创”,从技术跟跑到技术领跑?2014年前后,我们迎来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成功为位于苏州的日本显示联盟(JDI)提供设备测试。

与市场上最领先的厂商合作、共事,易天提升得很快,成长得很快,我们的设备也获得了国内面板厂商的认可,并签获了长期订单。2018年左右,京东方计划建设8.5代线做140寸超大面板,提出了覆膜设备需求。这是国外厂商都没做过的领域,没有任何参考原型,我们接下了这个“硬骨头”。研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个技术难题,比如振动控制,深圳有很多小团队专门做这些“冷门”领域,技术过硬,响应迅速。这种“小而精”的团队如同“创新毛细血管”,将细分领域的技术串联起来,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优势。

整整两年,投入了上千万元,我们自主研发生产了全球首台140寸覆膜类设备,送到京东方的产线后一次试产成功。这件事让我们在行业里声名大噪,TCL、惠科等企业纷纷找上门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团队要是没有“啃硬骨头”的决心,如果深圳没有协同创新的土壤,我们难以完成从“仿制”到“全球首创”的蝶变。

2020年,易天股份成功登陆创业板,年产值达五六个亿,在显示模组设备细分领域稳居国内第一、全球前列。与此同时,我本人也在2020年选择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读EMBA课程。这两年的学习经历对我是一次重要的思维洗礼,通过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注入企业,可以推动管理变革、战略升级和文化重塑,引领整个组织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45年来,深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鼓励创新的氛围、高效服务的政务环境,为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提供了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随着行业进入平稳期,我们又在布局新型显示和半导体设备,再次延续“国产替代”路径,在这座永远年轻、永远创新的城市里,书写更多“国产替代”的故事。

口述故事2

深圳市智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EMBA2020级学员袁微微:

从华强北“扫”出大市场 与深圳电子产业韧性共生

30年前,我与深圳的电子产业结缘,从加工贸易到自主研发,从一块主板到AI算力服务器,我带领着智微智能扎根深圳,专注前沿技术,最终登陆资本市场。成立十三年来,智微智能市值一度突破150亿元,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1年,我们创立自有品牌“智微工业”。2022年,智微智能在深交所正式上市,业务一直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智微智能实现营业收入19.47亿元,同比增长15.29%,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我们拓新布局AI算力服务领域,智算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46.37%,取得新的发展里程碑。

1990年,我拖着行李箱站在深圳大学校园门口,成为机械电子专业的一名新生。大学期间,由于我父亲从事电子行业,他经常带着我去位于深圳华强北的赛格电子配套市场进货,一楼是一整层的小电子企业,二楼是夹层隔开的各类供应商,满满当当的各类电子元器件,让人眼花缭乱,我父亲经常一逛就是大半天,我也因此常常浸润在电子世界中。

后来,趁着深圳外贸浪潮,在24岁时,我与先生一起创业,我们在华强北附近租了一个10来平方米的办公地,创办了智微智能的前身深圳市杰微电子有限公司,从光驱、电影卡等电子贸易做起,开启了创业路。

贸易就像“中间人”,货源、定价权都捏在别人手里,想长久发展,必须把技术和产品抓在自己手里。可转型哪有那么容易?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电子行业的底子太薄了。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上游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高度依赖进口,下游的技术人才匮乏,这些都是企业走上自主研发创新之路的桎梏。于是,我们从内部团队开始革新,通过培养重点技术人员和工程师,逐步积累技术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还主动联系上游厂商,对接一些“散单”“急单”,积极寻找市场“间隙”,艰难生存。

1997年左右,我们决定紧盯自主研发,开始做主机板的自研,慢慢地再到显卡、PC等消费级终端,产品线和业务范围也越来越丰富。2011年,我们成立智微智能,希望抓住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浪潮。我们陆续推出了各类行业终端、服务器、交换机、工控设备等产品线,同步自建工厂,深拓数字化行业应用的同时,更将产品研发和生产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自智微智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将工厂划分为“成本部门”而非“利润部门”,就是为了把控品质。在职能部门方面,研发技术人员占比超五成,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近5%。

现在公司有很多工程师,都是从基础测试岗一点点培养和提拔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

2020年,我入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这里的课程对我的战略决策质量和商业经营思路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企业层面,不断地学习能够让组织能力得到提升,构建进化动能,使团队的认知达到同频。我们在前两年就预判AI的发展趋势,及时启动全面拥抱AI的技术战略,布局了多条AI应用产品线。

回望过去,我认为我的创业史就像深圳电子行业的一个缩影,从最早来深圳时,和大家一样做加工贸易,把深圳的电子产品卖到全国,再到搞研发、做制造,从“深圳组装”到 “深圳创造”,再到现在瞄准全球市场,把自主研发的产品推向世界。希望智微智能立足深圳,带领员工们迎接更多新的美好未来,用持续的技术创新,反哺深圳这片充满韧性的创新热土。

口述故事3

深圳半岛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中欧创业营2期学员雷晓兵:

让全球医美市场尽享“深圳造”

从外科医生到技术极客,从临床诊室到创业战场,过去的十七年间,我从重庆嘉陵江边起步,再到深圳创新之城扎根,立足深圳总部发展的十年,半岛医疗获得FDA、CE、NMPA等近70余项全球认证,申请国内外专利100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500余项,填补多个国际市场空白,在医疗美容多个细分领域也名列前茅。近期,半岛医疗更获“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两项认证,旗下产品也获评“2025年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

就这样,我们成功打开医疗“大设备”走向全球市场的大门,让全球医美市场尽享“深圳造”。

2008年以前,我还是重庆的一名外科医生,那时,我们医院里一台进口激光设备突然坏了,国外厂商开口就要30万元维修费,这次进口设备的“天价维修”事件,在我心里埋下了创业种子。2008年,我和几位同样有着医学背景的朋友一拍即合,在重庆渝中半岛一间民房创办企业,并就地取名为“半岛医疗”,希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更多医院用得上、修得起的医美设备。

为了寻找更为完备的设备零部件供应链和技术人才,我在深圳华强北租下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将其作为研发中心招揽人才。待正式运转后,我实打实感受到“深圳速度”:需要什么配件,我下楼就能买到,甚至还可以拿着配件先上楼测试,确定能用我再付款。

这种“即需即得、高效灵活”的硬件创业生态,让我更渴望把公司做稳做强。但我也清楚,要实现这点,不能只靠技术,还得补上商业逻辑、企业管理的短板。我开始不断学习商业知识,2015年6月,我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营毕业,并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公司总部迁到深圳,我想在这个全世界做硬件研发最好的地方,实实在在扎根发展。

得益于行业发展扩张,以及深圳强大的产业支撑,半岛医疗发展不断“加速度”,办公地从最初的华强北,再扩展至南山,后来,我们在宝安落脚,既建设了研发实验室,也有生产制造基地,办公场地拓展至3栋楼。

更重要的是人才,如今,半岛医疗的研发人员约有400名,大概占总人数的30%,研发专利数和研发人员均在细分领域排名世界前列。“半岛超声炮”占据细分领域八成市场;自主研发的“半岛黄金微针”,成为射频微针美容领域能够与国外品牌一较高下的明星产品。

深圳完备的产业生态也在重塑行业格局。近年来,深圳提出建设全球知名“医美之都”,医美消费相关产业被列入了深圳重点发展的“20+8”产业集群规划。

今年是半岛医疗在深圳设立总部的第10年,半岛医疗新总部基地在雪花科创城落成。另外,占地7.4万平方米的医疗器械研发及数字化生产基地在宝安航城街道启动建设,正式投产后,预计提升产值2至3倍。

创业初期,我们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做“5000家医院买得起”的尖端设备,二是“终身维修费零利润”。直到今天,超1万家医院正使用半岛医疗的设备和服务,维修费不到总营收的1%,这两个目标,我们已然实现。

口述故事4

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中欧EMBA2010级学员马刚:

以科技之笔绘就环保新图景

全国每两台清扫车,就有一台盈峰环境造;行业内品类最齐全、型号最多的新能源装备;环卫一体化,做城市清洁的“省心管家”……盈峰环境已成长为中国民营环保龙头,营业收入超130亿元,环卫装备连续24年全国第一,新能源环卫装备市占率超过30%,城市服务合同额累计超600亿元。

从传统制造业全面转型为环保企业,我先后主导了企业五次战略变革,包括战略转型、剥离非核心业务、押注新能源装备及城市服务等,在“智能装备、智慧服务、智云计算”战略聚焦的过程中,将“产品为王、服务制胜”的理念植入了企业的基因。这一路的关键节点,都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赋予的机遇与支持。

2017年开始,我们决定从“装备”向“服务”延伸,在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后,深圳——这座全国最洁净城市,是我们打造城服行业标杆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站,是机遇,也是挑战。2019年我们中标福田区环卫改革项目,接着在2020年中标宝安区环卫一体化项目,合同金额达到78亿元,至今仍是环卫领域最大的单笔订单。

宝安区是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城市环卫工作面临着辖区广,人口密度大,统筹难度高的问题。我们通过制造型服务企业优势、智云平台的精细化管理、小型设备的人机组合作业等方式,在宝安区实现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与精细化。如今走在宝安街头,你看不到散落的垃圾,连绿化带里的落叶都会被智能小车及时吸走。深圳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曾高度评价,说我们把宝安的清洁标准,提高到了全国前列。

如今,我们的城市服务业务版图不断拓展,已在全国落地运营众多项目,服务保洁面积近5亿平方米,日均收运垃圾量超3万吨,在运营环卫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稳步保持着长周期环卫服务市场的行业领先地位。

这些年,我们一直没停下创新的脚步。传统环卫作业依赖人力,为给环卫工人减负,我们利用AI智能技术,成功研发出了第一款无人清洁机器人“小蜜蜂”。我毫不犹豫地把首试地点定在了深圳,因为我知道这座城市敢“第一个吃螃蟹”。

经过无数次实战测试,2025年8月,“小蜜蜂”在深圳龙岗区大运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身形灵巧的“小蜜蜂”可以沿着预设轨迹高效作业,自动巡航、精准贴边清扫、自主倾倒垃圾、智能加水充电,一整套流程如行云流水,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

现在,我们在深圳有上百台“小蜜蜂”在运行。而这只是开始,目前我们每年把5%的营收投入研发,1000人的研发团队还在攻关更智能的无人装备,未来要让“无扫把城市”覆盖更多地方。

正如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读EMBA时,开学第一课“企业家社会责任”上教授所说的,企业唯有寻求社会利益和商业发展的双赢,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商业准则。盈峰环境将“让世界更清洁,让未来更美好”的理念作为终生的事业,而深圳,就是这份事业最好的“合伙人”——这里有敢为人先的开放生态,有群英荟萃的人才高地,更有政企共舞的赋能机制。在深圳,我们才能在环保这条路上跑得更快。

专家点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朱天:

深圳如何以制度人才地理为基锚定赋能新增长

朱天是深耕中国经济领域的资深学者,2005年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他长期聚焦中国经济和企业理论研究,不仅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历程,更以专业视角剖析其发展逻辑。

回顾深圳45年的发展历程,朱天认为,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形成了“制度、人才、地理”相互支撑的“铁三角”,这三大要素的独特性与协同性,是深圳难以被复制的关键。

他说,从制度来看,深圳的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政策先行,更融入了城市治理的基因,即相较于其他地区,深圳政府效率更高,官员的执政理念更偏向市场化与改革取向,这种从改革开放初期便形成的“开放包容、服务导向”的执政文化,已深入政府体系与企业生态,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

在人才层面,深圳的移民城市属性是其最大优势之一。朱天观察到,深圳的包容性打破了地域限制,吸引了全国范围内愿意投身改革开放、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与各类人才。他在教学中接触过不少深圳企业家,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带有“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正是创新与创业的核心动力。早期“下海”者、后来的科技人才汇聚于此,形成了多元且富有活力的人才生态,为深圳产业迭代提供了持续智力支撑。

地理区位则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天然助力。朱天强调,深圳紧邻香港的优势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港资通过深圳进入内地,同时深圳得以便捷学习香港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化视野。此外,深圳拥有深水港,为出口加工贸易提供了天然条件,早期蛇口出口加工区的快速发展便受益于此。

朱天进一步指出,这三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制度优势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活力激活地理区位潜力,而地理带来的发展机遇又反过来巩固制度优势,三者形成良性循环,构成了深圳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面对“深圳下一个增长点在哪”的疑问,朱天坚定回答:“深圳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市场自发成长的结果。”

在他看来,深圳未来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政府指定某个产业方向,政府应做好“服务者”,提供制度、人才与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给市场“松绑”,通过赋能企业与企业家,激活经济内生动力。

他提到,近年来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下降,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未来深圳外贸增长的潜力更多在亚洲,如越南、印度等经济增速较快的地区,但无论外部市场如何变化,深圳的核心优势仍在于“对内夯实质量、对外保持开放”。

“深圳从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敢闯敢试的人文精神,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朱天说,只要保持制度灵活、人才集中、开放包容的环境,深圳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