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化特殊资产清收处置新路径 平安银行举办特殊资产专家论坛

谢惠茜
09-23 11:4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当前不良资产处置逻辑正发生深刻改变。在此背景下,如何化解风险、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成为银行等特殊资产行业多方参与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近日,平安银行举办了特殊资产专家论坛(以下简称“专家论坛”),邀请了来自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司法与评估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特殊资产价值重构进行了深度讨论,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正在探索一条从“风险清道夫”到“价值重构师”的特殊资产清收处置新路径。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重构特殊资产内在价值,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路径

伴随出险资产日趋复杂,金融机构在处置问题资产的手段上也不断创新,为特殊资产价值重构提供了多元化路径。

“除传统的司法处置外,在问题资产处置上,平安银行积极探索通过重组整合、运营盘活、资源注入等各种方式,实现对特殊资产价值的修复,甚至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尹飞指出,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问题资产规模有望趋于稳定,银行在处置过程中也将继续创新思路、提升质效,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平安银行成功纾困盘活了一系列出险资产,其中不乏一些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此外,平安银行还于2020年在业内首创了特殊资产专家工作机制,借助专家力量共同推动特殊资产的重组重整与经营盘活。

据透露,截至目前,共31位内外部特殊资产专家深度参与了平安银行的多个重大项目,代理重大案件超57件、案件标的金额超340亿元,实现回收超70亿元。

从“风险清道夫”转变为“价值重构师”,打破传统清收模式的桎梏

在特殊资产领域,金融机构逐渐从“风险清道夫”转变为“价值重构师”,平安银行是其中的佼佼者,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平安银行以平安集团为依托,搭建起了特殊资产经营的生态平台。

平安集团作为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资产规模超13万亿元,不仅拥有银行、证券、信托、不动产、健康等专业公司,覆盖金融、房地产、科技、医疗等多个业务及生态领域,并且有大量的产业生态合作伙伴。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能够为特殊资产经营提供强有力支持。比如,在前端,可以通过资金嵌入、共益债融资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项目运营盘活后,可以通过险资、基金等进行收购,实现特殊资产灵活退出。

在特殊资产清收处置环节,平安银行还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科技实力,自建自研了业内领先的智慧特管平台,打造了财产围猎、智能尽调、智能估值等20多个智能工具,实现了特殊资产清收处置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管理,破解了传统线下清收模式成本高、断点多、定价难等诸多痛点。

例如,利用大数据和AI算法,平安银行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资产信息图谱和估值模型,系统自动抓取司法拍卖、产权交易等海量数据,实现对资产的智能估值和风险画像,极大提升了尽调效率和估值准确性。

在本次论坛中,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不良资产研究员王洋指出,特殊资产市场应构建生态体系,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实现合作共赢。这与平安银行的理念与实践不谋而合。平安银行认为,特殊资产经营不是封闭的,而是要形成一个囊括资金方、资产方、服务方、管理方的特殊资产生态圈。对此,平安银行打造了特殊资产清收处置云平台——“特资e”平台。据悉,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11.3万,包括投资机构2625家、律师专家7690名、评估机构1553家、催收公司9526家等,并与12家法院实现“银法直联”,已成为行业头部生态平台。

除了“打包、打折、打官司”等传统清收手段外,平安银行还积极探索投行化、结构化清收手段。正如浙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达在专家论坛中所言,行业可以通过“不良+投行”“金融+产业”的创新模式,发掘并实现资产价值,推动“不良向良”。此外,平安银行今年成功落地了首单对公不良收益权转让产品,发行规模9.8亿,为市场发行规模最大,引发了市场热烈反响。

“银行角色已发生重要变化”。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尹飞指出,银行正悄然转变不良资产清收模式,逐渐从单一处置到多元化经营,从注重短期收益到兼顾长期价值,从风险控制到风险创新,这也反映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平安银行也始终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任务。

(作者:谢惠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