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英雄 256期 |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高焕珍:用“自己人”的真诚 成为社区的“守护者”

晶报记者 刘羚 实习生 叶彦君/文 受访者供图
09-09 08:13
收录于专题:城市英雄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这些扎根社区的帮扶实践,恰恰折射出她对社工这份职业的深刻理解。

在深圳东部的南澳水头沙社区,身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高焕珍在深圳这座城市已生活了38年。从民政服务到儿童福利保护,她的脚步始终追随着社区里孩子们的笑声与期盼,成为这片山海间温暖的“守护者”。

▲高焕珍 毕业于广州司法学院,自2007年起参加工作,扎根深圳社区基层服务近二十年。

定期走访 以真诚换来理解信任

每周都要抽出三天时间在一线奔波走访,覆盖街道九个社区,每天步行量超万步。夏日里在沿海社区走访,汗水一遍遍浸透衣衫,干了又湿,衣服上常凝出层盐霜。作为一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高焕珍始终怀着热忱定期走访每个家庭,尤其关注社区里的孤困残儿童。

“碰上家庭情况复杂的,有时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才能走完一户。”高焕珍告诉记者,遇到特殊案例,她需要先通过当地社区提供的文字材料了解情况,提前备好给家庭的物资,再与他们沟通好上门时间,做更有针对性的走访。走访结束后,她还要在办公室里整理各类资料,把网格档案补得更详细。

▲高焕珍(左二)在工作中。

“有时会遇到家长的误解,他们质疑我们的来意,甚至抗拒帮扶,那种时刻确实会感到无力。”高焕珍坦言,更多时候,孩子们的笑容成了前行的动力,“看着他们一点点变好,那种价值感、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高焕珍讲起曾帮助的非户籍儿童小星:“他患有唐氏综合征,6岁时跟着56岁的奶奶生活,父母离异后便失联了。”她清晰记得当时的困境,“孩子的奶奶原是环卫工,2024年被辞退后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月收入不足2000元,还没有社保,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了解情况后,高焕珍立刻行动:联系户籍地残联,于2024年6月为小星办下残疾证;同步申请残疾两项补贴、签订监护责任书。

她还牵挂着社区里被收养儿童欣欣(化名)。欣欣自出生起就由养父母廖勇健(化名)夫妇抚养,却因无户口陷入“无监护人”状态,到了适学年龄仍无法顺利入学。养父母既想让孩子落户深圳享受教育福利,又不愿与孩子生父母过多牵扯,一度对走访的工作人员有所抗拒,甚至在描述孩子身世时前后说法不一。高焕珍一次次耐心沟通,协同社区民政员、社工入户走访,亲眼见到孩子独自玩耍的场景后,更坚定了帮他解决问题的决心。她一边安抚养父母情绪,详细解释委托监护协议的法律意义;一边积极对接办事处、公安、教育等部门,梳理收养登记、入户流程及所需资料,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学机会。她说,“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来了就是深圳人,我们是真心想帮他们。”

务实创新 探索高效的沟通方式

高焕珍对深圳的印象是“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到处都是为生活打拼的人,整座城市像永远在向前跑”。而这种特质也深深融入了她的工作中。“深圳的敢闯敢试、务实创新,反映在我的工作里,就是不停探索各种沟通方式。”她举例道,面对复杂的家庭情况,总会想办法整合资源,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沟通,“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焕珍(左)进行社区走访。

日常工作中,她和社区儿童主任一起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联合多部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数据更准确、齐全。在她看来,深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突出亮点是打破了户籍限制,让流动儿童家庭也能享受到兜底服务。“我们社区有一户流动家庭,父母忙着打工,孩子入学、看病都遇到不少困难。我们协调解决了入学手续,还链接了公益医疗资源,让他们感受到了深圳的温度。”不仅如此,定时上门排查、组织文体活动等举措,也帮助几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敞开了心扉,如今他们都能主动与人交流了。

在落实上级儿童保护政策时,社区层面也不断地创新,如今已建立社区儿童协会,以社区党委为核心,联动社工、网格员、志愿者等实现信息共享和部门协同,避免多部门多次上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家长负担。

帮扶实践 以守护之名与城市共成长

提到“深二代”的身份,高焕珍有着自己的理解:“‘深二代’最珍贵的是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敢闯敢试、务实创新的特区精神。”

这份精神成了她工作中的“隐形翅膀”。“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辖区每条街道、每个社区的运作模式都很熟悉,对接民政、教育这些部门时特别顺,效率能提高不少。”她笑着说,作为本地人的优势不止于此,“更懂本地家庭的想法和需求,沟通时容易有共鸣,居民们常说‘你是自己人’,这种信任能让帮扶工作落得更实。”遇到一些家长有负面情绪、不配合的情况,高焕珍会带他们去附近走走,看看大海,陪着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慢慢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而这些扎根社区的帮扶实践,恰恰折射出她对社工这份职业的深刻理解。在她看来,社工就是以真心为底色,用爱心作针线,把对人的关怀缝进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里:面对愁眉不展的求助者,不只是递一杯热水,更会蹲下来听他们把心事说透,让积压的情绪可以发泄出来;遇到手足无措的家庭,不只是给一份建议,更会陪着他们一步步捋清难题,让孤立无援的时刻多份依靠。

九年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焕珍用行动证明:特区精神不止于敢闯敢试的锐气,更在于守护童心的温情。正如她所说,深圳教会她的“务实创新”,是在面对困境儿童家庭时不退缩、不等待,是主动联动资源、破解难题;深圳赋予她的“开放包容”,是让她懂得用“自己人”的真诚,架起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任桥梁。

从为非户籍儿童解决就读难题,到让小星、欣欣这样的困境孩子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温暖;从打破户籍壁垒的政策实践,到社区里一次次贴心的走访与陪伴,高焕珍的工作轨迹,恰是深圳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发展的缩影。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刘羚 实习生 叶彦君/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