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穿得少,露胳膊露腿,骑车、跑步、遛娃稍不注意就容易擦伤、摔伤。
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用碘伏消个毒,晾着等结痂,觉得“透气好得快”。
但你知道吗?这种传统的干性愈合,反而可能让伤口好得慢、还留疤!
今天就教你“湿性愈合”大法,擦伤后这么处理好得快,还能减少留疤风险~
1. 伤口结痂不是愈合的信号
咱们从小听的“伤口要透气”“伤口不能碰水”“结痂就快好了”,其实是传统的干性愈合思路。就是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等它结个痂,再慢慢脱落。
就像这样👆 图源:网络
在医学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干性愈合占据主流位置,它不仅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常识,也是众多医护人员处理伤口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缺点也比较明显:
痂皮容易与伤口新生组织粘连,导致换药时疼痛和二次损伤;
结痂时很痒,经常控制不住抠痂皮的手;
对于较深的伤口,可能会有痂下感染等;
伤口愈合较慢,可能会留下明显的瘢痕。
图源:网络
于是,处理伤口有了一种新的办法——湿性愈合。
2. 湿性愈合是把伤口泡在水里吗?
很多人一听“湿性愈合”,就以为是把伤口泡在水里。
错错错!这里的“湿”,是让伤口表面保持湿润,或者用敷料创造一个封闭的湿润环境。
为啥湿润环境好?
图源:网络
因为表皮细胞(上皮细胞)在湿润环境下更容易增殖和迁移,促进新皮肤长出来;还能促进自溶性清创,减少伤口疼痛和感染风险。
最重要的是,湿性愈合过程中几乎不会形成痂皮,换药时不粘连、不疼,减轻炎症和增生,从而减少瘢痕。
一项在磨蚀性伤口模型对4种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内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有一组摄影图可以明显看出仅纱布组的疤痕最明显↓
图源:网络
简单说:湿性愈合就是让伤口在“舒服的湿润环境”里快速修复,告别又疼又留疤的老办法!
3. 湿性愈合要怎么做?
很简单,自己在家就能做~
第一步:清洁与消毒
冲洗: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冲走异物(不能用酒精或双氧水、龙胆紫)。
消毒:碘伏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2-3次,范围超过伤口边缘3-5cm。如有出血,纱布压迫止血。
清理残留碘伏: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去多余碘伏(减少碘伏对伤口细胞刺激)。
第二步:保湿与保护
涂药膏:
选一种药膏就行,分两类——
✔抗生素软膏:比如红霉素软膏、百多邦,能预防感染;
✔油性软膏:比如凡士林、湿润烧伤膏,能保持伤口湿润,防止结痂。
用棉签蘸一点,在伤口上薄薄涂一层,别涂太厚,便于后续清洁,避免厚痂形成,同时也便于观察伤口情况。
贴敷料:
敷料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创面环境的湿度,吸收渗液速度快。我们可以根据渗液多少选敷料:
✔渗液多的时候(刚擦伤那两天):用普通伤口敷料,吸收渗液快,涂抹药物后就贴上;
伤口敷料
✔渗液少的时候(愈合中后期):用水胶体敷料,这种敷料能自己形成湿润环境,还能保护伤口。
水胶体敷料
记住敷料要比伤口大1-2cm,贴的时候轻压边缘贴牢,别留缝隙。
第三步:正确换药,观察伤口
换药频率:一般2天换一次,如果渗液多、敷料发白鼓起,或者渗液渗到边缘,就赶紧换。
换药步骤:先用生理盐水把残留的药膏和分泌物冲干净,再薄涂药膏,贴新敷料。
观察伤口:换药时看看伤口有没有红肿、疼痛加剧,避免形成厚痂;若出现异常分泌物(比如黄绿色、有臭味),可能是创面感染了,需要尽早去医院处理。
大多数小伤口可在7-10日内愈合,但创面超过2周还没愈合,就该就医啦。
4. 关于湿性愈合的常见疑问,一次说清!
问题一:伤口能碰水吗?
传统观念说“伤口不能碰水”,但湿性愈合可以!因为没有痂皮,细菌不会被捂在里面。洗澡后用生理盐水冲一下伤口,重新涂药膏、贴敷料就行,超方便。
问题二:渗液、化脓怎么办?
渗液是伤口愈合过程一种正常现象,一般呈淡黄色或透明,质地清、没异味,是伤口愈合的“好帮手”,换药时冲掉就行;
化脓则是伤口感染的标志,呈黄色、绿色或棕色,可能伴有腥臭或腐臭味,还能导致伤口周围红肿、疼痛加剧,严重会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要用消毒液冲洗。如果化脓情况严重或范围较大,建议就医处理。
问题三:需要吃抗生素吗?
一般表皮擦伤不用!大部分伤口在刚受伤时,不会出现感染症状。定期换药就能预防感染,别瞎吃抗生素。
问题四:怎么判断伤口愈合了?
伤口表面长了一层淡粉色的新表皮,覆盖住伤口,就说明愈合了。
建议每个家庭都备个简易药箱,包括小瓶装生理盐水、棉签、无菌纱布、红霉素软膏或烧伤膏、伤口敷料(普通款和水胶体款都可以)等,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要注意:这种方法只适合表皮或部分真皮层的擦伤、摔伤,要是伤口很深、出血不止,或者感染严重,别自己处理,赶紧去医院!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