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在天安门广场‘翻花’”!第一视角带你回看当年阅兵现场→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张啸威
09-02 15:41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26年前那个盛夏,阳光灼热,汗水浸透了我们的衣襟,但手中的翻花道具却握得越来越紧。”

1999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了50华诞。时值世纪之交,这一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被人们称为“世纪大阅兵”。 这一年夏天,作为高中生的我和同学们接到了一个光荣任务——在阅兵仪式上进行翻花表演。那一刻的兴奋与自豪,至今仍能在记忆中泛起涟漪。

图源:宋亮

印象中的那个夏天格外炎热。原本应该是暑假休息的时间,我们却每天都在学校操场上进行严格的训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训练间隙能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吃根冰棍就感觉特别快乐。辛苦、有趣、骄傲,构成了那个夏天的关键词。训练中最难忘的是一次深夜在天安门广场的合练彩排。我们踏着星光出发,在凌晨的薄雾中排列成队。虽然疲惫,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10月1日这一天终于到来。我们携带鲜花背景道具,凌晨就到现场等候,心情既兴奋又紧张。街坊邻居都出来站在道路两旁,家长们脸上洋溢着“看!那是我家孩子”的骄傲。天安门广场上,少先队员、青年学生们手持花束,组成红底黄字的巨幅“国庆”字样图案,气氛十分热烈。

图源:微博

我所在的“翻花阵营”非常庞大,我们甚至踮起脚尖也无法看到受阅车辆的车顶。但这并没有降低我们的参与感。当听到礼炮轰鸣,听到受阅部队整齐的脚步声,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深刻连接,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责任。

图源:微博

从1999年到2025年,我从一个直接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见证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也让我对阅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只是关注表演的细节和现场的壮观,而是更注重阅兵所传递的精神和价值。纪念是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这些年来,我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也感受到了民族复兴的坚定步伐。1999年的阅兵,受阅的42种装备,90%以上都是新装备,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自行设计和生产的。这些数据当时让我们欢欣鼓舞,如今回顾更感意义非凡。看新闻报道,今年参阅的武器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是第一次对外展示,更令人期待和骄傲!

26年过去了,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当年的高中生也已步入中年,但那份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却从未改变。当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九三阅兵时,我一定会想起1999年的那个夏天,想起那个手握翻花、满脸汗水的少年,想起我们共同走过的难忘记忆。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张啸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