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长篇报告文学《微光志 —— 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以下简称《微光志》)新书首发式在江门举行,“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同步启动。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南方传媒副总编辑,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副经理衡月昆;本书作者尹继红等出席活动。
《微光志》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文联等单位联合策划,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不仅生动记录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17年的奋斗历程,更实现科学与文学的深度融合,为读者打开一扇兼具知识与温度的科学之窗。
作为花城出版社年度重点出版物,《微光志》以文学笔触回溯17年科研征程,完整呈现中微子实验全貌。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启动运行取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中微子实验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而《微光志》恰如一部详尽的“实验史记”,清晰勾勒出实验从构想到落地的艰辛与辉煌。
该书作者尹继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文联原主席,曾获广东省首届“大沥杯”长篇小说奖,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第五届戏剧文学奖一等奖。怀揣 “追光者” 的热忱,他耗时三年,十余次深入地下700米的实验现场,与近百位科学家和工程建设者深入交流,最终完成这部16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书中细腻刻画科研团队的执着坚守、一线工人的默默付出、国际合作的智慧碰撞,以及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
尹继红说:“感恩江门这片热土接纳了实验基地与文字记录者,感恩与众多科学家的相遇,让我成为了一名虔诚的‘追星人’。从他们身上,我真切体会到何谓‘平凡铸就伟大’。”《微光志》的价值与品质,得到众多科研工作者的高度认可。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亲自为本书作序,书中更凝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专业审核力量,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懿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微光志》用文学之笔为公众架起通往中微子科学的桥梁,既展现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决心与毅力,也彰显江门文艺工作者扎根时代、书写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是花城出版社在科学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
中微子是解密宇宙演化的关键粒子,是全世界都想捕捉的神秘粒子。对中微子的研究是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物理研究之一,已有四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相关。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JUNO)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被中国科学院列入“战略性先导专项”,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对人类了解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和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丁肇中、梶田隆章,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陈和生、王贻芳,高能物理研究所曹俊、衡月昆、马骁妍等700多位全球科学家和无数普通的中国工人,17年深潜粤港澳大湾区地下700米深处,建造世界顶尖中微子液闪探测器。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在地层深处为人类装上一双眼睛,追寻来自浩瀚宇宙的中微子。
此次活动同步启动的“让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更是将科学精神的传播推向深入。江门素有“院士之乡”的美誉,千分之一的土地孕育出34位涵盖多个领域的院士,而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装置延续这份科学传承,凭借国际领先的规模与精度,吸引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760位科学家共同钻研,让“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在侨乡深深扎根。
陈冀指出,广东省委宣传部对《微光志》的出版工作高度重视、全程关心、大力推荐。广东省作协给予指导,精益求精。该新书的发布不仅是一次科学征程的文学见证,更是江门探索“科技+文艺”深度融合的新起点。白春礼院士曾提到,《微光志》让深奥的科学走进大众视野。衡月昆研究员也表示,尹继红的创作殊为不易,该书真实记录科研人员和基层建设者的汗水与付出,深刻诠释科学精神的内核。
衡月昆介绍,尹继红自三年前起便多次深入地下700米的实验现场,亲身采访众多科研人员与一线建设者,创作过程艰辛不易。“《微光志》不仅真实记录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身影,也生动刻画无数基层建设者的辛勤付出。该书的出版,既是对江门中微子实验17年建设历程的忠实记载,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在地下深处默默工作的‘追光者’,正为探索宇宙奥秘、破解中微子之谜不懈奋斗。”
为推动科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由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江门日报社联合发起,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向大中小学捐赠图书。活动现场举行的爱心赠书环节暖意融融,截至目前,捐赠图书总量已近3000册,这些承载着科学梦想的书籍即将送往各中小学校图书馆。
据悉,未来花城出版社将以《微光志》为起点,推出更多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优质著作,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见证中国科技的进步。而江门也将以本书为纽带,推动“科技+文艺”深度融合,依托重大科研平台,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创作。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