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泉社区:从“送餐员”到社区“治理合伙人​” 基层善治暖人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方泽波 梁裕欣 文/图
09-11 10:43
收录于专题:专题 | 创享东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家风促治理、以家训育新人、以家力量共建幸福共同体

在东晓街道松泉社区里,陈锦奋等骑手在路边归置乱停的电单车,引导规范停车……这样的画面,早已成为松泉社区的日常,是该社区“治理合伙人”参与基层善治的生动图景。

松泉社区以“家风工作室”为核心,探索“以家风促治理”的基层创新路径。这个去年揭牌成立的工作室,以“以家风促治理、以家训育新人、以家力量共建幸福共同体”为理念,整合资源多元平台,激活家庭细胞,推动社区善治。社区的美团骑手陈锦奋,便是参与其中的一员。

从业六年时间里,陈锦奋的电动车轮碾过82883公里路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他不仅坚守岗位,将热乎饭准时送到居民手中,还把家风家训融入社区服务的每一件事里。

以家风为纽带:危急与日常里的暖心守护

2022年,在一次送餐途中,陈锦奋偶遇小汽车侧翻事故,车身受损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爆炸。面对危险,他没有犹豫,先给订餐顾客发去短信:“您的外卖得晚点,我先救人!”,随后徒手将两名伤者从车内救出。这段充满正能量的事迹刷爆全网,他荣获“深圳市见义勇为”荣誉,也让更多居民看到了“黄骑士”背后的英雄本色。

在日常工作中,社区里的民生事更是被他视作“加急单”。去年7月的一个暴雨天,他发现路边大树被狂风刮倒,立即上报向社区上报险情,自己则站在雨中当起临时安全员,提醒过往路人避开危险区域;抽时间为社区独居老人送饭,被老人称赞“比自家亲人还贴心”。这些善举的背后,是他80岁的老党员妈妈郑石榴总跟他说“出门在外,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一句简单的家训,让陈锦奋随时准备“搭把手”。

担当显本色:小餐箱推起了大文明

近年,陈锦奋先后获得“社区安全巡逻员”“文明先锋骑士”“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但他从未停下服务社区的脚步。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自豪的身份:预备党员。“以前是带着母亲的家训做事,现在更要把党的温暖也送到居民家门口。”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新的行动指南。

作为社区家风建设的榜样代表,陈锦奋将个人善举升级为团队行动,牵头组织身边的骑手伙伴,成立了一支“骑手志愿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归置乱停放的电动车、帮独居老人买药送餐、看望困难家庭、协助社区活动,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这种“骑手帮社区”的模式,真真切切让“小餐箱推起了大文明”,让新就业群体从社区“过客”真正变成了“自家人”。

陈锦奋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松泉社区“以家风促治理”的成效缩影。松泉社区以榜样力量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家风建设和社区治理之中。

据统计,“家风工作室”项目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松泉社区家庭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率同比提升50%,其中,青少年及年轻家庭的参与占比从不足20%跃升至58%。陈锦奋用骑行轨迹书写了责任与担当,也在用榜样力量告诉大家,把家风装在心里、把社区放在眼里,就能让“小家庭”的温暖,汇聚成“大社区”的幸福,为基层善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方泽波 梁裕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