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裕昭 通讯员 段志祥 林丽娟 文/图
周日清晨,茅洲河畔,一群身着荧光绿跑服的先锋跑团成员结束例跑,手中的塑料袋已装满沿途捡拾的烟头与塑料瓶。“跑一路捡一路,汗流得值!”一位跑友抹着汗笑道。在沙井街道后亭社区,这样由居民兴趣社团自发“反哺”社区的温馨场景,如今已成为社区日常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后亭社区党委持续的“培土育苗”。近年来,社区党委通过组织嵌入、经费支持、优化管理机制等多元路径,为各类社团发展持续赋能,培育出一批根植社区、充满活力的成熟社团组织。如今,社团成员纷纷“挽起袖子”,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合伙人”。
在繁忙的交通路口,他们挥动小旗协助引导交通,守护居民出行安全;在后亭地铁站出入口,他们耐心劝导,引导居民有序停放电动自行车;深入小区楼道与背街小巷,他们化身“环保卫士”,一边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一边铲除城市“牛皮癣”……这些社团志愿者用热情与汗水,共同营造着更整洁、有序、宜居的社区环境。
更令人欣喜的是,众多社团巧妙延伸自身特色活动,打造出独具匠心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先锋跑团将每周例跑升级为“流动环保宣传站”和“河岸护卫队”,跑完后清理沿途垃圾并宣传环保理念;乒乓社团的热心成员主动捐赠专业训练器材,为居民提升运动体验;书法社团的资深爱好者发挥特长,定期为辖区青少年开设公益书法班。“能教孩子们写字,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我们这些老书法爱好者也找到了新价值。”社团发起人坦言。而孩子们临摹时的专注与对墨香的喜爱,也不断激发着老师们的教学热情。这些由兴趣衍生的“精准服务”,既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也让社区服务的温度与专业度在实践中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