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栋作为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最后一道门"和居民诉求表达的"第一道门"。随着城市治理越来越精细,基层工作量陡增。为破解基层治理力量不足的难题,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在光华社区探索"支部书记+网格员+红管家"组成全新"治理搭子",构建起"红管家前端发现——网格员中端统筹——支部书记后端处置——社区民警协助保障"的治理闭环,把"治理之花"的针脚绣到社区居民楼栋里、家门口。
楼栋里的微探索:楼栋有了"红管家
吉华街道将党组织建在小区里,推选政治过硬、熟悉情况、懂得方法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要求党员主动"亮身份",有效将居民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基层治理先锋力量团结起来。
在光华社区,吉华街道创新推出"楼栋红管家"治理品牌,邀请有公信力的社区热心能人担任"红管家",在党委、政府与基层居民之间高效传递民意诉求、及时精准排忧解难。这些"楼栋红管家"经社区党委书记颁发聘任证书后,由区、街道邀请的基层治理专家开展培训,提升其隐患排查、纠纷调解和服务居民的各种能力。
光华社区党委还创新构建了"支部书记+网格员+楼栋'红管家'+志愿者+物业管家"五位一体的服务队伍体系,以楼栋为基本单元,打造精细化治理网络。"楼栋红管家"作为团队的民生代表,直接扎根于居民楼栋之中,主要负责收集社情民意,推动帮困助弱、安全隐患排查、环境品质提升、邻里矛盾调解等工作。
在持续挖掘楼栋"红管家"方面,一是打牢组织基础,整合辖区内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的优秀志愿者骨干;二是广泛动员摸底,社区支部书记和网格员开展全覆盖、地毯式走访;三是强化归属激励,社区党委广泛发布"楼栋红管家"志愿者招募令,详细列明参与项目的收获与意义,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拓宽了楼栋“红管家”的选拔渠道,更有效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选拔标准上,社区着重发掘热心公益、责任心强、善于沟通协调且熟悉邻里情况的居民代表,确保选出的楼栋“红管家”既能代表群众心声,又能有效传达政策信息,真正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桥梁纽带。通过系统化的人员整合机制,社区成功将分散的治理力量凝聚成合力,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家门口的协同力:身边就有"和事佬"
吉华楼栋"红管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始终活跃在矛盾纠纷调解的第一线。
光华社区阳光花园18栋的深夜噪音投诉,让楼上楼下住户关系紧张。网格员小陈与"红管家"申先生组成"调解小队",查明是刘阿姨家木质地板隔音差,申先生凭借对邻里性格的了解,制定"柔性调解方案",最终化解矛盾。“红管家的办法既实用又不伤面子!”刘阿姨主动向楼下邻居道歉,一场可能激化的邻里矛盾,在“红管家”的巧思中悄然化解。
再如,光华社区华龙新村某栋9楼住户因清晨晾晒噪音,私自锁住天台入口,引发其他住户强烈不满。楼栋"红管家"唐先生第一时间上报情况,调解小组先当"倾听者",再化身"普法员",最终达成"错峰晾晒+共同维护"的解决方案。“红管家懂人情,网格员讲法律,这搭配绝了!”参与调解的居民感慨道。这场纠纷的成功处置,不仅展现了“红管家”发现问题、网格员规范引导的联动治理效能,更让“矛盾不出楼栋”从愿景变为现实,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范本。
作为基层政策的"移动宣讲台",楼栋"红管家"把生硬的法规条文转化为家长里短。光华社区华龙新村某栋1楼住户反映3楼以上住户高空抛物,"红管家"曾先生立即联动网格员小李,携手同楼栋"红管家"黄女士展开行动,经耐心劝导,住户们纷纷承诺改正。这充分彰显了基层治理多方协同守护社区安全文明的强大合力。
这些鲜活案例,正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据悉,自2024年10月至今,光华社区楼栋"红管家"累计精准对接并成功调解社区矛盾纠纷47宗,协助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105次。随着“楼栋红管家”经验做法的不断深化和固化,吉华街道计划在全街道推广,通过组织科级干部下沉物业小区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等方式,进一步建强小区党组织,推动更多资源下沉到居民小区,在磨炼干部本领的同时,赋能“楼栋红管家”做法走深走实,为就近高效解决居民身边的实际问题探索新方法。
心尖上的幸福感:生活有了"守护人"
在高流动的现代化城市,每个人都成了"陌生人"。但在吉华,居民有什么需要,或者想表达什么诉求,都可以联系楼栋"红管家",把服务送进家门口,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
华龙新村1栋居民楼大门破损严重,"红管家"刘女士立即梳理汇总意见,联动网格员小钟逐户沟通。支部书记提出"租户与房东协商+供应商垫付余款"的解决方案,破损大门得以快速更换。
光华社区华龙新村楼栋"红管家"幸先生通过每日"巡楼打卡",收集到119栋楼道脏乱、照明缺失等居民诉求,提出"双轨制"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楼栋治理新机制。
除了跟进引导解决居民群众诉求,“红管家”还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温情服务。光华社区各支部书记每周牵头组织网格员、楼栋红管家、志愿者及社工开展走访关爱行动。自2025年以来,截至5月,已累计走访420人次,重点聚焦老年人、妇女儿童、特殊群体等,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专属档案。如今,"红管家"携手志愿者与困难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用"绣花功夫"在小区和楼栋里织就了"一人有事、众人帮忙"的幸福图景。
“支部书记+网格员+红管家+物业管家+志愿者”五位一体的服务队伍体系,不仅完善了网格工作的治理盲点,且在高度流动的治理末端注入了稳定的力量与渠道,拉近了居民与社区的距离,为超大型城市“陌生人社会”连接到更多“熟人”,打造社区共同体探索做出了有益实践。
吉华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楼栋“红管家”工作法,进一步整合志愿者、社区民警、社区专干等各方资源,加大对新老楼栋长的赋能培训力度,搭建居民发声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沟通制度,加强基层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推动各社区在此基础上开展因地制宜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治理微创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上官文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