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获悉,截至11月6日,光明区果林村搬迁项目签约比例已达70.67%,超七成村民向着安全舒适的新家迈进。这份成绩背后,是民生工程“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暖坚守——听村民心声、解居住难题,每一步都走在大家心坎上,既圆了村民的“安居梦”,也为优化光明区城市空间布局、助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果林村坐拥迳口路与碧果路交界处的区位优势,毗邻光明科学城及光明中心区,广深港、赣深两条铁路穿村而过。然而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村里大多是20世纪的老旧瓦房,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想住得好一点”成了村民最迫切的心愿。为回应这份期盼,果林村搬迁项目在市区领导的统筹部署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启动。项目涉及约6.25万平方米土地、234栋建筑、208户居民。自启动以来,8个现场工作组扎根一线,一边吃透政策,一边倾听诉求,用真心换信任,超七成的签约率,正是村民对这项民生项目最直接的“好评”。

走心服务:做好“翻译官”,更当“勤务员”
“工作组的核心从不是‘照搬政策’,而是‘两条腿走路’:一腿贴近居民记诉求,一腿连着政府解难题。”这是果林村搬迁工作组成员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项目推进中,他们既当政策“翻译官”,把专业条款转化为通俗表达,让村民听得懂、算得清;更当民生“勤务员”,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精准施策。
10月26日集中签约首日,不少村民怀揣对新生活的期盼排队签约。有村民盼搬迁多年,想当“首签户”,却因其利益关系人的态度犹豫受阻。工作组多次上门宣讲政策红利,顺利助其成为组内首签。
针对特殊需求群众,工作组精准对接服务:对于家庭人口多、需照顾特殊成员的村民,工作组反复倾听诉求,主动整合招聘信息、协调过渡房源,用“就业有盼头、安置有着落”逐步赢得该户居民信任;为解决亲属离世后的房屋继承问题,工作组先耐心疏导家属情绪,再奔赴分散在不同城市的亲属居住地,协助办理相关继承手续,让群众少跑腿、少费心。

实干赢心:从“观望等”到“主动签”
“之前总担心政策不透明、权益没保障,看到工作组实实在在为大家办民生实事,心里就踏实了!”一位70多岁的村民,在集中签约首日后的第5天,主动给工作组打来电话:“我要申报!”
项目推进初期,老人心里始终装着各种顾虑:担心家人工作、店铺经营受影响、搬迁后没有现房可住;更怕“政策开口子”或是“推进不了”。工作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逐条梳理他的诉求:细致告知可协助申请过渡住房,详细讲清限期申报的奖励政策,还带着同村签约案例上门,为其打消“标准不统一”的顾虑。当老人看到集中签约首日全村多数家庭顺利签约,且大家享受的政策完全一致时,终于放下心中包袱,主动完成权属申报与面积确认。
还有一户居民,前期对搬迁工作抵触情绪较强,情况相对复杂。工作组坚持“一户一策”,经过数十次耐心沟通,从政策解读到诉求回应,一点点消除他的疑虑。在亲自前往指挥部确认项目推进情况后,这户居民也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补偿安置协议。

锦旗背后:从“有诉求”到“真心赞”
“情系百姓助安居”“心系群众办实事”“真诚沟通恪尽职守”,送给工作组几面锦旗的字里行间,藏着村民的真情实感。
此前,有几户村民因“生活难、住房难、发展难”呼吁征收,项目启动后,新的难题接踵而至:附属用房未登记权属,担心无法纳入征收;多层楼部分产权占比低,顾虑影响后续房产证注销。工作组没把“不行”挂在嘴边。针对附属用房,跨街道查使用记录、找主管部门问政策,最后依法纳入征收;针对产权问题,反复跟指挥部研究,合理制定了灵活的安置方案,保住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令人欣慰的是,搬迁工作还化解了多桩家庭隔阂。有村民三兄妹因遗产分割多年疏远,妹妹远在国外,工作组兼顾政策与亲情,促成哥哥主动让利增加居住面积,妹妹也放弃不合理主张,签约时一家人牵着母亲的手其乐融融,远在国外的妹妹还特意发来视频表达感谢;前儿媳出资建房却无产权,担心“无房可住、权益受损”而一度拒绝配合,工作组一方面严守政策底线,另一方面主动协调财产分割方案,明确其居住补偿与权益归属,最终促成多方满意签约。

从“旧房愁”到“新家盼”,果林村的搬迁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温暖。如今,项目已进入冲刺阶段,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签约队伍,用行动回应着对新生活的期待。“我们做这项工作,不只是要帮村民‘搬得出’,更要让大家‘住得稳、过得好’。”工作组一位常务副组长表示,接下来,团队会继续秉持“做群众工作就是解民生难题”的理念,既严守政策底线,又怀揣为民初心,以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推动项目圆满完成,让果林村的村民们早日告别老旧瓦房,在安全舒适的新家里开启幸福新生活。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彭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