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轮车腾空而起,光明如何下好“骑行”这盘大棋?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邓红丽
11: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光明区虹桥公园,蓝天碧水之间,一道动感弧线,划破天际。

10月24日至25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深圳光明赛区,自行车(自由式小轮车)比赛酣畅激烈,为市民带来连续两天的空中技巧盛宴。

国内自由式小轮车顶尖选手齐聚光明,驭风而行,腾空、翻转、落地……青春的身影,与光明科学城的山水交融。

这是城市活力的迸发。近年来,光明区充分发挥辖区产业、场地、山水田林湖等资源优势,将骑行运动作为三大重点打造的户外运动之一,通过“场地+组织+赛事”路径,积极打造独具光明特色的自行车骑行运动品牌。

光明搭建起特色骑行体系,建设国际化赛事标准场地;落地国内顶级赛事,组建世界级顶级车队,举办国际性赛事,聚集年产整车超千万辆的全国自行车产业龙头喜德盛及上下游产业链……

从赛事、场地、组织到产业链完善,骑行运动之于光明,已是要素齐备,正待乘势而上,腾空飞起。

一项运动,何以能点燃一座城?

自由式小轮车,是极限,更是艺术。

60秒内,运动员完成空中飞跃、平衡以及定点等多种类型的技巧展示,本身就是一种力与美的艺术融合。

2020年,它首次登上奥运舞台。2024年,邓雅文夺金,让这项运动彻底“出圈”。

此次十五运会赛场上可谓高手如云,参赛选手包括2022年自由式小轮车世界杯黄金海岸站(澳大利亚)冠军孙佳琪、2024年巴黎奥运会冠军邓雅文、2025自由式小轮车世界杯法国站冠军孙思蓓等。

自由式小轮车带动的这股风潮,正与更大的趋势同频共振——“城市骑行”从通勤方式,变为时尚潮流、生活态度、社交新方式。

深圳是骑行减碳大户,据深圳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不完全统计,当前深圳骑行爱好者达35万至40万人,年增速约15%。光明区,更是这股潮流中的“优等生”。

为迎接十五运会小轮车赛事,光明区建了一座对标2023格拉斯哥UCI世界自行车锦标赛水准的赛场——光明区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场地。

走进赛场,9860平方米的场地,玫红与深蓝碰撞,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在为选手的“自由发挥”创造着可能:由UCI官方赛事供应商G.Ramps全程负责深化设计与施工,赛道模块经过反复实测优化——无论是能支撑360度跳跃、翻转的腾跃台,还是可灵活衔接滑行、动作的起伏赛道,都精准对标国际赛场水准,让选手们尽情释放创意与技巧。

此次赛场设置了斜高台、高低抛等不规则障碍。世界杯冠军孙佳琪赛后坦言:“这个场地比去年奥运场地还难,斜高台和高低抛之前都没见过。”对于赛场环境,她点赞道:“场地条件媲美国际赛场,雨衣、鞋子及时供应,保障特别贴心。”

为了下好“骑行”这盘大棋,光明在建设对标国际的专业赛场之外,还将骑行道建设作为“山水连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4年建成18.8公里骑行道示范段的基础上,2025年4月建成并开放9.7公里的深圳科学技术馆骑行环线。累计贯通休闲骑行道约28.5公里,光明区正构建“沉浸式绿美光明展廊”。

作为“田园里的科学城”,光明区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大雁山、大顶岭等群山环抱,茅洲河、光明湖等水光潋滟。目前,全区绿道、远足郊野径总里程超过380公里。

接下来,光明区将加快实施休闲骑行道三年行动,加快落地“1+6”骑行环线规划,加快建设完成虹桥公园环线和大学环线,三年内建设完成125公里休闲骑行道。届时,市民有机会实现畅游全域、细品街道、链接山水、织城串巷的骑行体验。

系列赛事,如何提升区域影响力?

自由式小轮车赛事点燃全民热情,公开售票通道开启后短时间内即宣告售罄,上演“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10月24日比赛现场,女子自由式公园赛预赛中,广东队展现出强劲集团优势,四位上场选手全部晋级决赛,其中周惠敏更位居预赛第一。在广东队出场的四位女将中,雷珊珊与周珏薇来自深圳。

当雷珊珊登场时,瞬间点燃全场观众热情。这位体内植入6颗钢钉的19岁小将,在主场欢呼声中完成一系列精准技巧动作,展示伤愈复出后的实力。周钰薇同样发挥稳定,与三位队友携手挺进决赛。

10月25日,十五运会自行车(自由式小轮车)项目决赛收官。就此,深圳赛区竞技类项目首金诞生——河北选手孙思蓓摘得女子组金牌;广东选手范晓桐获得银牌,深圳光明选手雷珊珊则斩获铜牌。男子组比赛中,四川选手魏天旺、海洋及河北选手张贺强分获冠亚季军。

2023年,光明区成功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这是广东省首个承办该赛事的地区。2024年,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再次落户光明。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3年,光明区自主策办的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作为UCI在华C级赛事,吸引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骑手参赛,赛事全网点击量达1249万次,连续两年获评深圳市“十大高水平体育赛事”。

群众体育,构建多元格局。“自行车文化节”“全民健身日骑行”“田园里的科学城骑游活动”等群众性活动层出不穷。光明区积极扶持“新湖骑迹”等基层骑行品牌,推动“一街道一骑行品牌”建设。

这种“专业+大众”的赛事体系,让自行车运动在不同群体中生根发芽,塑造独具光明辨识度的大众骑行文化。迄今,光明区已举办30余场专业自行车赛事,并通过全运会测试赛的检验,专业赛事承办能力获得全面提升。

在组织赛事之外,光明区积极组建专业团队。光明区积极引进喜德盛洲际自行车队,车队在环青海湖、环中国等大型赛事中均有出色表现;2024年,光明区助力喜德盛中国车队成立,作为“全华班”阵容,车队在2024年颁奖台拿下了28个颁奖台的不俗战绩。此外,光明成立区级自行车运动协会,积极推进、引导骑行运动健康发展。

2024年7月,喜德盛与世界顶级车队——阿斯塔纳车队达成合作,打造一支世界级车队。2025年,喜德盛阿斯塔纳车队带着“光明智造”出战全球顶级自行车赛事——第112届环法自行车赛,并在2025圣塞巴斯蒂安经典赛、环波兰等国际赛事亮相,截至目前,这支车队已经在2025年UCI世界车队排名中位列第4位,创近十年来的最佳成绩。

在培育多元赛事上,光明区正积极以自行车、赛艇、马术,重点推进户外运动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光明科学城”等特色体育IP,以产业联动赛事、以赛事促进产业,打造“湾区户外运动之区”。

联动产业,培育“骑行光明”持久生命力

赛事之外,如何留下持久效益?光明的答案是: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创新。

龙头企业,引领发展。本土企业喜德盛,拥有300多项国际国家专利,整车年生产能力超1000万辆,已成长为全球三大自行车制造商之一。其自主研发的碳纤维、镁合金等技术,为自行车轻量化、高品质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与华为联合推出的鸿蒙智联电助力自行车,展现了强大的创新整合能力。“一辆自行车有200多种零部件,每一环都得做到极致。”喜德盛副董事长李楚乔道出了制造的精髓。

2020年和2024年,喜德盛的产品作为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奥运战车,助力运动员征战东京和巴黎。

一辆高端的奥运战车,车架仅重1100克,整车9.4千克。它采用T1100碳纤维等尖端材料,是尖端制造的结晶。这背后,是光明区深厚的制造业家底。

在新材料、智能传感、新型储能等领域,光明区集聚了和而泰、贝特瑞等一批优质企业,为“自行智造”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协同能力。

中国自行车市场规模超2100亿元。在绿色出行、全民健身的浪潮下,市场前景广阔。光明区立足“3+3+1”产业集群,正推动新材料、智能传感与自行车上游零部件深度融合,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志在打造全市自行智造产业高地。

未来,光明区将携手喜德盛等优质企业,加快集聚自行车制造、智能运动装备、赛事活动运营等业态,构建"骑行+"全产业链,协同促进光明区文化、体育、旅游、商业高质量发展。

从虹桥公园的一道飞行弧线,到茅洲河边的骑行队伍;从全运会的专业赛道,到千家万户的低碳生活;从一家龙头企业的高端智造,到一个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

光明区打造的不只是一条条骑行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产业生态、一种城市气质。

骑向未来的“光明之路”,通向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梦想,是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

(受访方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邓红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