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西弗斯在人间——《不舍昼夜》AI概念短片发布暨分享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不舍昼夜》由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十月历经多年打磨而成,由岭南文学IP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以“70后”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轨迹为主线,描绘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3年近半个世纪的个体生命历程与时代变迁。作者巧妙运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生动展现社会复杂面貌和人性的焦虑。
花城出版社副总编辑、《随笔》主编陈宾杰介绍,自问世以来,《不舍昼夜》成绩斐然,入围2024年度“中国好书”,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四期支持项目、中国作家协会扬帆计划、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中国文学年度档案,并荣登第13届春风悦读榜年度图书100、腾讯好书10月文学原创榜、探照灯10月十大中外文学佳作等重要榜单。
本次分享活动中特别设置的AI概念短片发布环节备受瞩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技术在文学传播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此次发布的《不舍昼夜》AI概念短片,是对作品的创新性演绎。短片通过动态画面和生动音效,将作品的情节与情感直观呈现,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文学与科技融合的新形式,为《不舍昼夜》的推广开辟新路径,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新思路。
“以前看书都是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现在通过短片,一下子就把书中场景和精神内核具象化,对故事理解更深刻了。”一位读者兴奋地说。据了解,花城出版社希望借助AI概念短片,吸引更多人关注《不舍昼夜》,让这部佳作被更多读者认识和喜爱。这也是一次对文学传播新形式的大胆尝试,期望能让书香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不舍昼夜》的作者王十月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还是《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他透露,创作此书时,自己正在经历一段人生低谷,甚至把《不舍昼夜》当作是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来创作。
“在这种悲凉的心态下,对文学、对人生、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发生了改变,但是也获得了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和一个好的切入点。”他说,再加上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触动,“很想写一位现实中很可能不存在,但又带有中国人灵魂中特别欠缺的品质的这么一个人,这才了个《不舍昼夜》中王端午的诞生。”
《红岩》编辑部主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吴佳骏则谈到,读《不舍昼夜》的时候,他很感动,也很感慨。“这部小说里面有本土性的个人经验,也有群体经验。中国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是怎么走过来的,从书中这些小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大时代的影子。”他表示,就像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所说:“写作是为了作证。”《不舍昼夜》也是在作证,为自己作证,为内心作证,也为一个时代作证。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