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还是那座山,思维方式转变就成了金山银山。”近日,广东召开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深入推动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进会,梅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郭惠华在作典型经验交流时自豪地表示,生态梅州已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再到逐步“富起来”。
从高空俯瞰广东梅州,奔流不息的河流滋养着客都大地,绿意盎然的山林尽显生态之美……自2021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启动以来,梅州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两年来,梅州585.19平方公里生态得到保护修复,78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得到治理,让废弃矿山先变青山再变“金山”,一幅“山青、水净、矿绿、林秀、田良”的生态画卷正在客都大地徐徐展开,梅州用实际成效证明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从单线治理到系统修复
梅州地处武夷山成矿带南缘,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部分地区开采强度较大,形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点多、面广且呈分散状态的上千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就像一道道生态“伤疤”,亟待治理。
位于梅州市兴宁市合水镇的铁山嶂因盛产铁矿而得名。过去长达50多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当地山体破坏严重,大量植被破坏、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在近10年的治理中,采取的“单线条作战”末端治理方式始终收效甚微。
“铁山嶂的真正转变,得益于‘山水工程’的实施。”梅州“山水工程”围绕水源涵养区、脆弱生态修复区、城乡生态提升区、水生态保护区等5大修复单元,系统开展17项治理工程,并谋划实施4个重点示范项目和4个精品项目,铁山嶂由此迎来新生。
在土壤修复、生态复绿、下游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工程的一体化推动下,铁山嶂裸露的山体重披“绿装”,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下游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书写了从“熔化铁山嶂”到“重塑铁山嶂”的生动实践。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梅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的过程。
截至目前,梅州已有超730公顷的历史遗留矿山得到生态修复,44家矿山成功创建“绿色矿山”,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从寸草不生到“披绿生金”
位于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的尖山矿区,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据介绍,目前,尖山矿区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42.5兆瓦,年平均发电量52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5.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每当刮风下雨,四周便黄沙漫天,水流带着沙土从山上滚滚而下,冲进农田和河流,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威胁。“刮风尘四起,下雨黄水流”成为当地多年写照。
为抚平大地“伤疤”,平远县在2015年至2023年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对尖山矿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并引进平远利天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绿色光伏产业。
近10年间,通过削坡放坡、修建排水沟、生态复绿等一系列措施,尖山矿区修复面积达3000多亩,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马占相思、松树、芒草等植被郁郁葱葱。2023年,矿区周边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全年全部优良,多年断流的山泉水流量逐年递增,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如今,资源枯竭产业逐步退场、新兴的绿色产业逐年接棒。尖山矿区生态修复案例探索附带生态修复的资产综合利用模式,通过矿区土地使用权权利附带生态修复责任,提升资产整体溢价能力。2024年8月,该项目入选第三批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从煤炭镇到军旅小镇
梅州市兴宁市黄槐镇是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代表镇,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等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有着数十年开采历史的煤炭小镇,正围绕“一路一街一园三区”的规划,蝶变为军旅小镇。
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兴宁市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开展废弃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和高质量转化利用,计划通过“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的方式,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60公顷。同时,其打造一个集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文旅项目。
据了解,接下来,该镇计划引进军旅相关体验馆、创客室,置入军事文创产品制造、销售、创展互动等产业,努力打造历史遗留矿区活化利用的样板、广东省特色文旅研学基地标杆、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亮丽名片、绿美广东生态修复典范。
从端着“金饭碗”到数着“红票子”
据统计,梅州现有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1242.74亿元/年,涵养水源量为49.66亿立方米/年,森林年固碳量为413.38万吨,全市森林累计释放氧气1150.66万吨/年,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76.14亿元/年,绿美生态特色不断彰显。
2024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梅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
“资源出不了山、变不了现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梅州通过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金饭碗变成了‘红票子’。”梅州市自然资源局罗汉东博士表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盘活梅州乡村生态资产、培育经济增长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转换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梅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首届林博会在梅州召开,现场签约67亿元,真正是“美了生态鼓了口袋”。梅州借良好生态引来“水中贵族”百岁山,梅州柚、嘉应茶,林果、林药、林菌等绿色经济品类越来越丰富,“护了青山富了民众”。
梅州市梅县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平远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梅州用实际行动证明,“山还是那座山,思维方式转变就成了金山银山”。
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刘锋介绍,梅州聚焦生态区位重要、相对集中连片的废弃矿山,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十四五”期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超1000公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梅州将继续推动山水工程项目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生态保护修复不断迈上新台阶,筑牢南岭生态屏障,让更多百姓享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梅州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闻坤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爱读书的深圳人# 地铁站里的小读者,2025年3月25日,在地铁2号线侨香站内,一位小读书手捧的漫画书《今天也想抱抱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插画设计师,这是一本治愈系的漫画,读完这本书的小可爱们,就如同书中人物一样,再次看到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自己。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36
俯拍南山后海中心河公园 图为9月9日拍摄于后海中心河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后海中心片区的滨水公共空间,北起东滨路,南至深圳湾出海口,单侧长约2.2公里,总面积约6.4万平方米。 公园以“一河碧水,两岸繁花”为主题,在保障排洪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景观优化和功能复合提升,打造了阳光沙滩、河口乐园、嬉水园等特色空间。设有全龄友好活动设施、光伏发电装置及智能设施,如太阳能充电座椅、智慧庭院灯等,实现了低碳与生态融合。去年该公园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颁发的能源和碳减排(Energy and Carbon Reduction)类别荣誉奖。#读特小记者#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