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入围推荐作品揭晓,深圳作家南翔的中篇小说《老药工和他的女儿》榜上有名,与毕淑敏、叶弥、李修文等作家创作的15部文学作品共同组成入围作品阵容。
据了解,“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自第六届平遥电影展起设立,旨在打通文学与影视圈,促进文学与影视领域的融合接轨与产业合作,推动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三年来,该单元入围推荐作品的影视转化率达72.55%。南翔此次入选的《老药工和他的女儿》是其近年创作的作品,原刊于内蒙古《鄂尔多斯》2023年第1期,《小说选刊》《长江文艺 •好小说》当年转载,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2023中篇小说年选本,并收入南翔2024年小说集《洛杉矶的蓝花楹》。
深圳作家南翔。受访者供图
对于此次获得影视创作奖项认可,南翔表示,“审美价值较高的电影,始终是提升与满足观众需要的不可或缺。作家与电影人,还有院线等平台,都应勠力同心,做出贡献。”早年间,其短篇小说《无名站纪事》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亦有小说作品出售过电影版权,“惜乎在投拍过程中搁浅”。南翔表示,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创作者仍需面对多重困难。
“我在担任影视项目评审的过程中,看到太多反例,亦即不去从已成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脚本,却痴迷凿空硬编,结果多半与人雷同,或者既无内涵,又无新意。AI时代,尤其要警惕搜索得来,省时省力,‘投喂’坏了观众的胃口。观众和读者一样,也是要培育的,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来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南翔说。
南翔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长、中、短篇小说作品是影视改编的沃土,其中有不少好的本子。“影视人,首先应该在成熟的、优秀的文学文本中发掘。”南翔说,自己的小说创作追崇三个打通:历史和现实打通,虚构和非虚构打通,自己的经历和父兄辈的经历打通。与其从书本获得,他更看重田野调查与人生亲历。
南翔介绍,《老药工和他的女儿》素材正是源自他在创作非虚构著作《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时的采风积累。当时,他在素有“中国药都”之称的江西樟树深入采集,掌握了多名老药工的人生经历与中药材加工的要点、难点。在写完老药工的非虚构之后,他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不怕费时费力的中药材炮制,挪移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让古老的中药“九蒸九晒”工艺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碰撞,一定会结出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文学之果,《老药工和他的女儿》便由此诞。文中,两代人观念的碰撞,利益的纠葛,情感的矛盾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升温,当冲突到了不可回避之时,故事在令人回味的人物选择中迎来结局。
南翔说:“文学作品的要义,在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丰富与复杂,并非在于揭示黑白分明那么简单。文学的母题、人物与叙事,若是能够吻合哲学中的二律背反,由之指陈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文学作品便能充满弹性与张力,使得读者掩卷之后久久回味。”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