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精彩上演,展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丰硕成果,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山东团展区中,“熊猫工厂”以精湛的非遗技艺精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萌兰、七仔、花花、和叶、福宝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玩偶,引得观众争相与它们“抱抱”,温馨互动。而在青海团展区入口,另一番景象同样引人入胜。观众有序地排队,期待着与青海湖文旅文创IP中两只威猛而优雅的高原雪豹“海然然”合影。
重庆团(上)和四川团(下)的大熊猫文创产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的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多样。从四川、重庆、山东团展出的萌态可掬的熊猫,到内蒙古团带来的精美鄂伦春驯鹿制品,从广西团跃出海面的中华白海豚,到深圳市马术协会首次将真马骑乘带上文博会……别具地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元素,不仅成为各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动例证,也为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深圳市马术协会首次将真马骑乘带上文博会。
生态保护让“美丽中国”的山更绿、水更清、茶更甜、鱼更肥,广东潮阳英歌舞等一大批珍贵的传统文化技艺也得以找到传承的土壤和载体。在福建团,身穿大裾衫的泉州渔女告诉记者,她们现场演绎的国家级非遗“簪花围”头饰,被称为“头顶上的流动花园”,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簪花寓意勇敢、奔赴和热爱,是对丰收和幸福的追求。
福建团泉州渔女演绎国家级非遗“簪花围”。
生态保护不仅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也为休闲康养提供了理想的去处。在文博会上,内蒙古团向世界发出了七月相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诚挚邀请。那里,首批国家级“非遗”那达慕(又称“奈日”)已经拥有近800年历史,通常在夏季盛大举行,象征着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丰收喜悦。如今,那达慕的内容愈发丰富,形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男儿三艺”项目外,还融入了经济贸易发展、民族特色手工艺、乌兰牧骑精彩演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等多元内容。
内蒙古团鄂伦春驯鹿制品。
云南团则将热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的场景巧妙地移植到了文博会上。步入“彩云之南”展区,仿佛置身于雨林与鲜花的仙境之中。在这里,“出走”的亚洲象在绿荫下悠然酣睡,灵动的孔雀在展区中翩翩起舞。观众们可以在“有风小馆”中稍作休息,品尝美味的鲜花饼和普洱茶,感受生态保护为文旅产业带来的勃勃生机。
云南团的鲜花、古茶和生态体验。
山珍野味林中来,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计,2023年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超过1万亿元。而生态保护犹如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催生出丰富多元的林下产品。本届文博会上,各展团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广西团的罗汉果和金桔,宁夏团的枸杞和盐池滩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红枣和奶酪,黑龙江展团的蓝莓汁、沙棘汁,木耳、蘑菇等,成为观众争相选购的热门之选。
广西团的螺蛳粉、罗汉果、角雕、壮锦等特色产品。
山东团的菏泽牡丹首次在文博会上绽放,以其绚烂的花朵、娇艳的姿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明星产品。菏泽市诚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菏泽市牡丹芍药专业委员会会长李洪勇告诉记者:“‘牡丹之都’菏泽的花卉产业年产值2023年已突破108亿元,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我从13岁种牡丹,种了近30年,首次参展文博会带来了十几个品种,深切感受到大家对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的热情。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深耕生态产业的信心,让‘富民之花’带旺‘美丽经济’。”
山东团菏泽牡丹首次亮相文博会带旺“美丽经济”。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