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毛织重镇的发展史,这是一个讲述东莞市大朗镇崛起的传奇故事。
1979年,一位香港商人在东莞市大朗镇开办了第一家毛织厂,一时之间,“村村毛线绕,户户织机响”,毛织企业在大朗遍地开花。从此,大朗毛织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群,从加工生产到自产自销,从贴牌加工到自有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40年来,大朗毛织人用双手将毛线编织成一条七彩的致富路。
春风拂来
毛织厂遍地开花
大朗镇地处丘陵地带,改革开放前,家家户户都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生活。直至1979年,一位港资老板的到来,让大朗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5月,香港协和织造有限公司以“三来一补”形式在大井头村开办大朗第一家毛织企业——大朗毛织一厂,揭开了大朗毛织业发展的序幕。随后几年,越来越多港资毛织企业落户大朗。大朗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进入港资毛织企业工作,成为熟练工人。后来,随着毛织务工人员的增多,一些在厂里打拼多年的本地人慢慢地走出工厂,打起了自己创业的算盘。
1985年,经过前几年资金与技术的储备,本地人开始独立办厂。陈锡培购置了30台织机,做起了第一批“赶潮”人,并从一家仅有几十人和简单生产设备的小厂,发展成为如今闻名海内外的专业生产各项毛织服装的大型民营企业。
不仅是陈锡培,很大一部分本地人也办起各种各样的“兄弟档”“夫妻厂”等家庭作坊式毛织厂,形成了“村村毛线绕,户户织机响”的景象。到1990年代初,大朗迅速发展起近千家民营毛织企业。陈柱权、叶沛华也赶着这一波创业的浪潮起家了。
到1990年代中期,港资毛织企业逐步退出大朗舞台,由100多家下降至40多家。在这一阶段中,本地的民营毛织企业不仅完成了对港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还把大朗毛织业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到2000年,大朗毛织企业达到2000多家,年产毛衣超亿件,其中40%以上销往国际市场。
在大朗镇委、镇政府的推动下,广东毛织市场于1995年建成开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毛织专业街、毛织村也逐渐形成气候,吸引了全国知名原料厂商前来安营扎寨,形成了集毛衣生产、原料、辅料、机械、洗水、漂染、印花、贸易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行业体系。
进入21世纪,大朗毛织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至2005年底,全镇共有毛织企业3247家。积累了雄厚资本的大朗本土毛织企业家,在继续发展壮大毛织企业的同时,开始了“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大朗也吸引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前来投资设厂。
鄂尔多斯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波风潮中来到大朗开办分厂的,李胜利时任该公司大朗分厂的厂长。“大朗可以满足各种风格、各种价格的市场,我们来之前,大朗在羊绒这一块是相对空白的,我们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块的空白。”李胜利告诉记者。
繁星满天
毛织企业超万家
改革开放40年间,在大朗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大朗毛织人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用双手织就一条七彩致富路。
大朗是全国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截止到2017年,全镇有毛织企业超过1万家,数控织机的使用总量超过5万台,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城,拥有3个毛织专业市场、6个毛织配套片区和12条毛织专业街。全镇毛织品市场年交易额达600亿,占广东省销售总额的70%以上,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毛织品交易市场。至此,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原料辅料、机械设备、物流贸易、人才培训、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一条龙的产业配套。
据了解,大朗毛织企业主要集中在巷头、巷尾、求富路等一带,形成了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区,包括毛织专业市场、毛织生产片区以及毛织专业街。
巷头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过或正在从事与毛织相关的工作,且出租的厂房和商铺有93%与毛织有关,村民收入的90%来自毛织产业,毛织业是巷头一张亮丽的“名片”。2013年3月,巷头社区正式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协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
近年来,大朗大力推动10平方公里毛织商贸城的建设,投资近1亿元对毛织商贸城的周边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逐项落实完成了大朗纺织创意产业中心等一批总投资超过21亿元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富康路毛织纱线专业街更是建设了一公里长的“星光大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风雨兼程
阔步迈向“世界毛织之都”
近年来,大朗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毛织业形成“小企业、大产业、大市场”的集群经济效应,大朗正阔步迈向“世界毛织之都”。
大朗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毛织产业的发展,将成立十多年的毛织办升格为大朗镇毛纺织行业管理委员会,配齐配强专业人才,做好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大朗已构建并完善了“1+2+5+N”毛织行业管理体系,包括1个毛织行业管理委员会,党建和人大2个示范点工作室,毛织、设计、机械、电商、纱线5个行业协会,N个市场主体。其中,大朗毛织管委会是东莞市首个产业管理委员会,毛织商圈党建工作室是市级示范点,人大工作室是省级示范点。
互联网的浪潮同样对毛织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朗镇顺应时势,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率先成立全市第一个镇级电子商务协会,建立了近2万平方米的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投入400多万元补贴企业上线阿里巴巴“大朗毛织”淘工厂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70家企业入驻淘工厂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镇电商企业6122家,其中毛织电商企业3674家。全镇电商年销售额131.2亿元,同比增长14. 5%,其中毛织类电商销售额75.9亿元,同比增长12.2%。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被列为“中国毛织服装电商品牌孵化基地”“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单位”。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朗毛织从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提出了从“大朗制造”向“大朗创造”的转变思路。为此,大朗镇大力创建“大朗”区域国际品牌,完成了“大朗”图形商标及VI系统的设计制作,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注册。
为了大朗毛织产业可持续发展,大朗在毛织的环保上下足了功夫。目前,大朗90%以上的毛织企业使用智能化软件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创意设计附加值。与此同时,大朗还结合毛织产业特点,投入3亿元建设了环保产业园,对毛织洗水、印花车间进行整治、搬迁、整合,统一建设污水管网和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入驻。
编辑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