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未成年人代送外卖有哪些法律风险?律师解读 | 读特普法

读特新闻记者 韩湘
08-06 21:0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未成年人代送外卖有哪些法律风险?读特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深圳市律师协会民事侵权委委员郑晓萍律师。

近期,一群在深圳华强北片区代送外卖的“跑楼小孩”引发了全网关注。

有网友认为这是实践锻炼的机会,既可以让孩子通过和陌生人打交道锻炼胆量,还能让孩子锻炼身体。除此之外,孩子也能通过劳动明白赚钱的不易。

也有网友认为,未成年人代送现象存在着安全隐患及相关法律问题。有些小孩会聚集在路口等待外卖员,一看到外卖员就冲上去抢单,随后转头就冲进大厦里。在奔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容易摔跤,也有被车撞到的风险。

此外,也有消费者表达了顾虑:当餐品出现损坏、错送或未送达等情况时,会因为权责不明而出现交易纠纷。

针对小孩代送外卖的现象,华强北街道办事处已于8月5日发布《关于不要让孩子参与代送外卖活动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家长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远离电子产品,参与社会实践’的初衷值得理解和肯定。但由于孩子尚小,此类活动存在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也可能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请各商户从即日起,不要再让孩子参与‘代送外卖’。也不允许本商圈内的外卖由孩子代送。街道已约谈相关外卖平台,禁止让孩子代送外卖。请大家积极配合,共同营造华强北商圈良好环境和社会口碑。”

未成年人代送外卖有哪些法律风险?读特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深圳市律师协会民事侵权委委员郑晓萍律师。

未成年人外卖代送是否属于雇佣童工?

郑晓萍表示,法律意义上的雇佣童工是指用人单位或个人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建立劳动关系,未成年人接受雇主的管理、指挥,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单纯从“外卖员个人请小孩单次代送外卖”这一行为本身,外卖员与小孩之间通常没有长期、持续的管理控制关系,双方形成个人之间的帮工或临时委托关系,通常不直接构成《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所定义的“雇佣童工”。

若平台或商家明知并允许未成年人参与配送,甚至将其纳入管理,如分配订单、制定规则,则可能被认定为“用工主体”,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劳动”的规定。

若存在某个非外卖员的中间人组织一群小孩专门从事代送并从中抽成,就可能更接近组织未成年人从事经营活动,触碰法律红线。

未成年人因代送外卖发生意外受伤,外卖员、监护人、平台等各方责任应如何划分?

郑晓萍表示,责任划分主要根据民法典中“过错责任原则”,由法院根据具体证据(过错程度、因果关系)进行认定各方责任比例。

首先是外卖员的责任划分,若外卖员明知对方是未成年人仍委托其代送,且配送行为存在穿梭车流等交通风险,则属于“对风险的放任”,需承担过错责任。若外卖员已尽到提醒义务,如“不要奔跑,小心车辆”,但未成年人因自身过失受伤,责任可适当减轻。

其次,根据民法典第34条,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负有保护责任。若父母等监护人明知代送存在安全风险,如华强北交通复杂、电梯拥挤,却默许,则属于“监护失职”,监护人需承担主要责任。

至于平台是否担责,由于平台与代送小孩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同关系或管理关系,小孩是外卖员私下雇佣的,活动完全脱离平台体系,因此平台没有义务对这些“黑配送”人员的活动和安全负责。但如果平台明知其大量注册骑手在华强北普遍、长期地私下使用童工代送,且平台对此默许甚至纵容,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制止,极端情况下,可能因其作为平台运营者未能尽到对骑手的合理管理义务,而被认为对由此产生的系统性风险负有间接责任。

除了以上三方,其他主体也可能需担责,若受伤因第三方过错,如机动车肇事、大厦电梯故障、地面湿滑导致受伤等导致,则由第三方如交通侵权人或大厦管理方等承担首要赔偿责任。

若未成年人代送外卖过程中出现外卖损坏或未送达等情况,责任该如何划分?

外卖员与未成年人之间属于委托关系,根据民法典第929条,受托人在委托范围内的行为后果由委托人承担。因此,餐品损坏或送错的直接赔偿责任由外卖员承担。若未成年人存在如故意损坏餐品、恶意送错地址等故意或重大过失,外卖员在赔偿后可依据民法典第1188条,向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追偿。

平台若未参与订单配送的实际管理,仅提供信息撮合服务,一般不承担责任;若平台对配送流程有明确规范却未执行,如未禁止未成年代送,可能因“管理瑕疵”承担补充责任,但实践中需结合具体合同约定判断。

郑晓萍提醒,从法律角度讲,不鼓励、不支持组织或允许未满16周岁、特别是低龄未成年人从事此类存在人身安全风险的代送活动。即使年满16周岁,也应确保活动安全可控,并最好在有监管保障的体系内进行,不过平台通常要求18岁以上。家长应充分评估风险,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外卖员应避免委托未成年人进行高风险配送,平台应加强对骑手私自转委托行为的监管和约束。

本期说法律师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

郑晓萍律师


《读特普法》是由读特客户端打造的一档法律科普栏目。 本栏目中,我们将定期邀请深圳律师协会注册资深律师作为嘉宾,为公众深入剖析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韩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