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大模型热度居高不下,不少网友萌生出向AI询问赚钱方式的想法。然而,有网友称,在AI大模型生成的内容里,竟包含了涉嫌违法的建议。那么,如果用户盲从了这些建议,实施了违法行为,是否该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责任该如何划分呢?
用户责任:不知法不可免责
在法律界,普遍遵循“不知法不免责”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即便行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法律所禁止的,也不能免除其法律责任。因此,即使用户声称“不懂法”或“信任AI”,司法机关通常也不会接受“AI误导”作为免责理由,用户仍需为自身行为承担主要责任。
不过如果用户能证明该AI模型是被官方认证为专业法律工具(如政府提供的智能咨询系统),且自身无主观恶意,或可争取减轻处罚,但完全免除责任的可能性极低。
AI服务提供者责任:技术中立不意味无责
在 AI 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技术中立” 和已标注“风险提示”常被视作 AI 开发者的 “免罪金牌”。但这并不意味着AI服务提供者可以对技术应用中的问题置身事外。根据我国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称“《暂行办法》”)第四条,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不得生成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同时第十四条也规定,提供者发现违法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停止生成、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采取模型优化训练等措施进行整改,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如果AI服务提供者违反《暂行办法》规定的,根据该《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责任划分是关键考量因素
对此,广东邦燊律师事务所屈文静律师分析表示,关于AI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理解:
第一,如果用户使用AI直接导致了第三方权益受到损害,AI服务提供者又没有做到《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AI服务提供者规定的注意义务,AI服务提供者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可能存在过错,其应对第三方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如果用户仅是通过AI获取建议,之后用户盲从AI的违法建议而实施了违法行为,则AI服务提供者对于损害后果的发生很难建立因果关系。这是因为,用户作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其应对相关建议有自己的判断。而且,AI服务提供者一般会与用户签署服务协议,AI服务提供者会充分提示相应风险。当然,如果AI提供的建议十分明显是违法的,或AI一直引导用户实施违法行为,AI服务提供者对于损害后果的发生则可能建立因果关系,则可能与用户共同承担侵权责任。
第三,关于AI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责任,需回到AI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签署的服务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按双方的约定处理。当然,双方约定的内容会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格式条款以及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情形,相关内容是否有效需再具体分析。
本期说法律师
广东邦燊律师事务所
屈文静律师
《读特普法》是由读特客户端打造的一档法律科普栏目。本栏目中,我们将定期邀请深圳律师协会注册资深律师作为嘉宾,为公众深入剖析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江晓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