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满了,心也被填满了” 十五运会闭幕式上,我们和观众聊了聊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吴素红
19:12
摘要

那些被镜头与记忆共同记录的“名场面”,仍在持续引发观众的赞叹与回味。

十五运会闭幕式虽已落幕,但它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的热度却丝毫未减。那些被镜头与记忆共同记录的“名场面”,仍在持续引发观众的赞叹与回味。

11月21日晚,记者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走进深圳宝安欢乐剧场,在璀璨的灯火与热烈的氛围中,与身边的观众一同感受这场盛典。

没有采访任务,不用追赶时效,也正因如此,记者有了更多时间去感受现场的细节,并和身边的他们随意聊聊——聊那些触动他们的瞬间。

十五运会闭幕式,观众等待开场。

科技与浪漫交织,观众直呼“手机内存告急”

来自河套发展署的姜雪一踏入现场,便被眼前景象深深吸引:夕阳余晖为前海宝安中心区的楼宇镀上金边,舞台仿佛轻盈地“浮”于海面,波光映着灯光,海风轻拂脸颊。“那一刻,真的忍不住一直按快门,”她笑着说。

等待开场前,观众纷纷举起手机留影。

“能亲临现场太幸运了,整个场面既宏大又充满科技感。”姜雪一边拍照一边实时与朋友分享。最令她难忘的,是舞台上一只“鹭鸟”衔起舞台一角,瞬间将其幻化成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上面重现了1979年深圳蛇口炸响改革开放“开山炮”等多个改革开放“名场面”。“用这样的科技手法讲述历史,特别有深圳味道,舞台和内容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

科技与浪漫交织,现场观众直呼:太震撼!

夜空中,让人感叹的是那15块悬浮屏幕,不仅点亮海天,也点亮了每位观众的视野。从开场到终幕,记者所在区域的观众几乎人人举着手机,有人甚至带了两部设备,只为将每一个感动瞬间“打包”带回家。一位观众笑称:“今天不是来看闭幕式的,是来考验手机内存强度和续航能力的。”

全民参与,暖心致敬,这座城市“很会撩”

除了科技与视觉的震撼,更打动人的是整场活动中洋溢的“人”的温度。

来自安徽广播电视台的陈冬是本次全运会的报道记者,尽管工作忙碌,他仍被现场观众的热情所感染。“不是第一次来深圳,但这次闭幕式的氛围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他说,尤其是在志愿者带领下全场观众齐声欢呼、随音乐跃动的场景,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小海豚”们全程投入的身影,都让他感触颇深。

十五运闭幕式现场的志愿者们。

这份感动在节目《共同的家园》中达到高潮——当八名志愿者代表走上舞台,屏幕上依次闪现无数城市建设者的面容,一股无声的暖流在现场蔓延,直抵人心。深圳作为“志愿者之城”,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而暖场环节中举办的“百县拔河比赛总决赛”,以及接连登场的醒狮、舞龙等大湾区非遗表演,在如此隆重的盛会上有如此接地气的形式,更是将“全民参与、全城共赴”的主题演绎得生动而松弛。不少观众边看边赞叹:“深圳也太会了吧!”

场外也有精彩,城市记录者不愿错过

自媒体摄影博主刘青林是这座城市的忠实记录者。为了捕捉闭幕式与城市交融的独特画面,他早早和几位摄友约在宝安中心区附近的朋友家中,在阳台上架起设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场外直播”。

自媒体博主镜头下的闭幕式城市夜景。

“城市精彩,内容精彩!”电话那端连线,刘青林连用两个“精彩”表达激动。一边是自己镜头里的城市璀璨的夜景,一边是直播画面里舞台上轮番上演的高光时刻。“这是另外一种身临其境,同样非常震撼,真的就像主题曲唱的那样——气势如虹!”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吴素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