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远市迎咀水库发生一起大规模疑似放生猫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现场目击者称,有人员将近千只猫运至水库周边进行放生,其中部分猫因受惊攀爬树木或跳入水中。当地有关部门通报称,经排查暂未发现溺亡猫只,水库主要水质指标亦未出现异常。通报同时呼吁公众树立科学放生、文明放生理念。
读特记者从多家流浪动物救助机构及专业人士处获悉,流浪猫科学放归需遵循 “TNR(捕捉—绝育—放归)”国际通用模式,通过“前置评估、绝育处置、精准放归、后续监测”四大步骤,实现对流浪猫的理性救助与规范管理。
据深圳市一家流浪猫救助站负责人王女士介绍,救助的流浪猫需先接受体检,筛查狂犬病、猫瘟、寄生虫等传染病,同时评估其身体状况和野外生存能力。“幼猫、重病未愈者、残疾无法独立觅食的猫咪,以及长期家养走失的宠物猫,均不适合放归,会优先纳入领养体系。”王女士表示,仅具备独立觅食、躲避危险能力,且对人类无强烈攻击性或过度依赖的成年健康猫,更适合放归。
对符合放归条件的流浪猫,实施绝育手术是TNR模式的核心环节。王女士介绍称,她们救助站会给符合放归条件的流浪猫安排绝育手术,从根源上控制流浪猫的数量,同时降低发情期猫咪扰民情况,减少流浪猫因生育引发的健康问题。术后还会为流浪猫接种狂犬病、猫瘟等核心疫苗,并进行体内外驱虫,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部分地区还会为流浪猫植入芯片或做耳标,用于记录救助信息,避免重复捕捉。
放归地点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选址优先选择流浪猫原本的活动区域,因其熟悉环境且有一定觅食基础;同时需避开交通主干道、水域、生态敏感区,选择有稳定水源、隐蔽场所且人类活动密度适中的区域。放归时间则需避开高温、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选择晴朗适宜的白天,放归前还会将流浪猫置于放归点附近的临时安置笼中投喂1~2天,减少其应激反应后再让其自主离开。
“科学放归后的监测也很关键。”流浪猫救助志愿者冯女士表示,她们小区里有不少已绝育并成功放归的流浪猫,为了保障它们的生存质量,她联合小区其他志愿者对猫咪采取“定点投喂+定期巡查”,在固定区域提供猫粮和清水,并每周巡查记录猫咪的健康状况与活动轨迹。“若发现流浪猫出现疾病、受伤等异常情况,会立即将其带回重新评估治疗,必要时转入领养体系。”
专业人士认为,科学放归的核心是“尊重生命、理性救助”,既不同于“一放了之”的盲目放生,也并非强制收容,而是通过规范流程平衡流浪猫生存、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