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火,照亮征程十五运会圣火传递背后的科技“破冰”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吴徐美
11-02 21: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2日,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作为第一棒火炬手接过火炬,开始传递。这簇来自南海1522 米深海的“源火”,是体育赛场的“圣火”,更是中国深海科技突破的“火种”,这背后,有深圳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支撑。

这簇来自南海1522 米深海的“源火”,是体育赛场的圣火,更是中国深海科技突破的“火种”,这背后,有深圳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支撑。

当破冰之火,燃动科创之城,这不仅是一场全运火炬的接力,更是科技之光的绵延传递。

燃冰成炬,深海之火见证湾区梦想

十五运会圣火的点燃,本身就是科技与体育的深度“握手”。

今年10月9日,在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科研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采集海底渗漏的甲烷气体,合成可燃冰后经降压分解,再利用太阳能光伏供电,在“燃烧室”中实现深海引燃,呈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水火交融奇观。

如今,这束“源火”在深圳迎来高光时刻。从莲花山到前海,薛其坤院士完成第一棒火炬传递,深圳本土研发的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以精准传感技术完成跳跃点火;颜宁、毛军发等院士组成的“院士天团”接棒奔跑,体育精神与科创基因在此刻交相辉映。

破冰之旅,“蓝鲸1号”点燃能源之光

“源火”的采集,不仅是一次点火仪式的创新,更是中国深海科技艰苦攻关的卓越成果。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承担此次试采任务的,是由中集集团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这个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被誉为“海上巨无霸”。

2017年5月18日,台风“苗柏”逼近,“蓝鲸1号”却稳稳“钉”在南海,最终累计产气超30万立方米,打破产气时长与总量两项世界纪录,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域可燃冰商业化试采的国家。

2019年,“蓝鲸2号”再续突破,助力第二轮试采优化海洋工程能源系统,2020年更创下日均产气2.87万立方米的新纪录。

从“摸黑”到“领跑”,“蓝鲸”系列的每一次点火,都是中国面向深海吹响的“冲锋号”。

薪火相传,深圳科创践行体育精神

“‘蓝鲸1号’代表着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我们感到很自豪,也很感慨。就在十几年前,我们在世人眼里还是‘小白’、是‘菜鸟’,现在没人小瞧我们了。只要团结一心、埋头苦干,没有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中集海工助理总裁陈有孝表示。

深圳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写下科技注脚。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过4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每平方公里约12家;347家企业进入第七批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数量居全国首位……

“源火”,这簇取自深海、由深圳科技助力点燃的圣火,不仅见证了中国深海科技的攻坚克难,也同样成为深圳科创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载体。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吴徐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