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会否开通“已读功能”,是很多网友长期以来关心的问题。有网友表示,反对微信开通这项功能,该功能会暴露阅读状态,导致社交压力。8月7日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文明确表示,微信从一开始就没有已读功能,以后也不会有。
“微信已读功能”这个话题,年年有人问。早在2018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团队就曾阐述过他们的设计理念:希望用户在微信中感受到的是“无负担的使用体验”。微信用户之所以普遍反对“已读功能”,正是出于使用体验的考虑。
时至今日,微信已不仅仅是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庞杂的个人社交网络。朋友圈里,也有很多“点赞之交”,甚至社交礼仪的冗余。出门在外,交换微信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动作,就像当年彼此交换名片。但是,有多少名片在交换到手之后,就再也没有被人拿起?微信不提供“已读功能”,既是为用户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也是为社会交往保留一点体面——如果对方不想回复,又何必苦苦相逼?
实际上,微信用户抵触“已读功能”的更大原因在于,微信普遍被“私器公用”。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不少用人单位将管理触手伸入私人社交媒体。单位有大群,部门有小群,项目有临时群,客户有对接群……有时候,明明已经下班回家,但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的工作群,依然是无法挣脱的“紧箍咒”。“群”起而攻之的局面,令打工人苦不堪言却无力吐槽。形形色色的工作群,是“隐形加班”的重灾区。如果微信有了“已读功能”,那就意味着打工人彻底失去了最后的庇护所,这无疑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
微信官方多次明确表示,不会加入“已读”功能,大家可以放心了。与此同时,劳动监察部门也不妨读懂那些被指尖支配的恐惧——“已读功能”之所以令不少人望而生畏,是因为“隐形加班”无孔不入。如何保障数字时代的劳动权益,值得引起更多的思考。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